隨著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升高,特別是川普總統再度推動高額關稅措施,引發民眾對經濟安全的焦慮情緒。不少美國人開始重新思考是否應在家中保留現金以備不時之需,但專家提醒,現金雖具應急功能,囤積過多反而潛藏風險。
民眾轉向保留現金應對危機
據《CNBC》報導指出,近來受到關稅政策加劇經濟變數的影響,民眾關注如何強化自身財務彈性,部分財務顧問建議,適度保留少量現金可作為突發事件的應對工具。
佛州Tobias Financial Advisors理財師桑納霍茲(Matthew Saneholtz)建議,每戶可準備約500至1000美元(約新台幣1.6萬至3.3萬元)現金,用來因應如颶風、天災等需臨時撤離或斷電的情況。
TSA Wealth Management理財師麥基昂(Crystal McKeon)則表示,民眾不妨保留300至500美元(約新台幣9300至1.5萬元)現金,以便應對一些臨時只能以現金支付的日常突發支出,例如交通、醫療或臨時修繕。
家中過度儲備恐有風險
然而,理財師卡羅(Melissa Caro)則強調,現金儲備應有限度,家中現金不受美國聯邦存款保險(FDIC)保障,亦不會產生利息收益,而理財師沙利文(Nicole Sullivan)也指出,現金儲備除了面臨遺失、遭竊或受損風險,可能在購物衝動下被無計畫性花費。
麥基昂建議,若決定存放現金於家中,應選擇隱密且安全的保管方式,同時切勿外洩訊息,「即便是上鎖的保險箱,也會因口耳相傳而成為竊賊目標」。
建立應急基金仍為核心
除了準備少量現金,專家普遍建議應建立具備流動性的應急基金,作為更長遠的財務保障。桑納霍茲建議,應依個人工作性質決定儲備金額,一般情況下,建議準備相當於3至6個月必要開銷的資金,若職業屬高風險行業,則應考慮拉高至9至12個月,而這些資金應存放於可隨時提領的支票帳戶或高利活儲帳戶中,並與日常生活開銷帳戶分離,以確保緊急時刻不致動用錯誤資金。 (相關報導: 不是黃金!投資人「從美國國債逃出來」改買2產品 | 更多文章 )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2025年調查,有高達42%的美國人未建立任何應急基金,另有40%民眾坦言無力應付1000美元(約新台幣3.3萬元)的臨時支出。對此,麥基昂建議,即使無法一次性建立完整應急儲蓄,也可從50美元(約新台幣1600元)起步,逐步累積到1000美元(約新台幣3.3萬元)作為目標金額,此數額已可應對常見突發支出,如車輛故障、家中輕度維修或突發醫療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