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預警、精準打擊輔助關鍵!日本太空軍事邁入實質建構 看好台灣無人機合作潛力

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鄭子真在4月18日國際論壇中指出,日本太空軍事布局已邁入實質建構階段。(王秋燕攝)

面對區域安全威脅升高,日本正加速發展太空軍事能力,將其視為飛彈預警與精準打擊的關鍵輔助平台。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鄭子真在4月18日國際論壇中指出,日本太空軍事布局已邁入實質建構階段,透露日本民間太空港有意與台灣嘉義無人機基地合作,反映出軍民整合與區域協作的發展趨勢。

4月18日,台灣日本研究院舉辦「科技民族主義與科技冷戰變局下的日本研究」國際論壇,鄭子真以「日本發展太空軍事的急迫性與對應」為題發表演說。她指出,雖然依國際條約規範,太空系統不得用作毀滅性用途,但日本強調其發展目的是輔助精準打擊與防衛預警,並不被視為具攻擊性質的武器系統。這樣的發展方向也與日本和平憲法精神相符,顯示日本在軍備政策上的轉向趨於靈活,尤以太空與飛彈防禦系統的發展最為積極。

鄭子真指出,日本戰後無法發展規模化空軍,自衛隊系統是在美國主導下建立,航空自衛隊的誕生標誌著戰後軍事體系重建的開端。早期青森空軍基地為應對冷戰時期的蘇聯空襲威脅而設,2012年起則因應北韓飛彈危機,日本逐步於南部地區部署攔截系統,包括愛國者飛彈。

太空軍事系統方面,日本採分工配置。太空準司令部設於東京,負責統籌作戰與情報;而火箭發射任務則交由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執行,其主發射場位於鹿兒島的種子島宇宙中心。鄭子真說明,火箭發射需臨海且面東,以順應地球自轉爭取推進效率,種子島地理條件最為合適,且當時沖繩尚未歸還日本,亦影響發射場選址。

她指出,日本太空總部與火箭發射設施分別設於不同地點,是基於歷史與地理雙重考量。JAXA雖為獨立法人,但實質上代表國家在太空科研上的主體地位,其所管理的發射設施不僅符合技術要求,也反映日本政府對太空戰略的高度重視。

4月18日,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鄭子真在論壇解釋,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分布狀況。(王秋燕攝)
4月18日,文化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鄭子真在論壇解釋,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分布狀況。(王秋燕攝)

此外,她指出馬毛島目前由美軍與自衛隊共用,因其地理位置接近火箭發射軌跡,具有戰略攔截功能,是現階段日本強化南方防衛的重要節點。下地島則由民間資金設立宇宙港,除作為無人機訓練場域外,也正在推動與台灣嘉義無人機基地合作,顯示日本太空軍事逐步邁向官民共構、跨國協力的新階段。

鄭子真也提到,日本近年愈加重視「太空情況覺知」(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SSA),航空自衛隊已成立武術作戰隊與第二作戰隊,專責太空情報與防禦。但因太空領域技術門檻高,數據分析與偵測仍高度依賴外部顧問與科技企業支援。

她指出,自2008年日本太空政策明確轉向後,官方不僅強化太空軍事用途,同時結合環境與災害科技,於發射基地附近設置智慧化設施,逐步發展跨領域應用能力,構築具韌性的太空科技體系。

鄭子真並分享赴馬毛島進行田野調查的經驗,指出H3型火箭發射期間,島上住宿需求暴增,甚至一房難求,反映火箭任務帶動地方經濟的潛力。她強調,雖然民間資金與企業積極投入太空產業,但衛星與無人機等高成本基礎設施仍需依賴國家資源與政策支持。 (相關報導: 專訪》台積電法說會背後的戰略思維 IC權威分析師陳慧明:「半導體美元」成形 更多文章

她最後提及,台灣傾向採用民間合作模式,與日本太空政策趨勢相似,雙方未來在太空軍事與科技合作上存在高度互補性,呼籲面對太空領域的專業性與跨域需求,無論是日本或台灣,未來都需建立更完整的架構與國際夥伴關係,才能在新一輪科技戰略競爭中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