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宗觀點:非愛不可VS.非看不可─學會「浪漫有毒」

《花樣年華》以偷情描繪愛情的冒險與衝動,呼應Badiou所說「愛是一場不可預測的事件」。即使無親密鏡頭,物件與細節已傳遞強烈情感與慾望。圖為《花樣年華》劇照。(圖/Imdb)

從愛情,我們明白浪漫

《花樣年華》中有三個偷情故事:蘇麗珍周慕雲(主故事線)、陳先生(蘇的丈夫,張耀揚聲演)周太太(周慕雲太太,孫佳君聲演)、何先生(蘇的老闆)余小姐。後兩段關係明顯是用來襯托蘇周的關係。正如巴迪歐Alain Badiou於InPraise of Love一書所說,愛情就是需要冒險;(Badiou,頁6)而偷情就係冒險的極致,就是不顧一切的危險脫軌。

柏拉圖早指出:談情說愛需要衝動,(引自Badiou,頁16)愛情機器沒可能有太多理性計算,墮入愛海一見鍾情統統是未可預估的事件Event。(Badiou,頁31、40)在交友Apps上,找對象(目標),明知人設只是營銷口號,交談短訊未必真情流露;卻仍然會約飯見面,不就是勇敢嗎?表白前的曖昧,心情七上八落,分明是賭搏揭曉前的一般反應。在《花樣年華2001》中,開超市的梁朝偉,一直欣賞張曼玉,而張曼玉亦信任梁朝偉;然而,只有在大家各自被毆見血的一晚,梁朝偉才大膽向張曼玉示愛。這種毫無預估的告白,就是事件。

至於偷情,當然就是霎時衝動(甚至違法)的天花板—明知符號秩序主流世界所不容,還是忍不住,唯一解釋是衝動;也就是這種為愛情的不惜一切,造就浪漫。浪漫不是儀式感,不是連續二千日日日見面,更不是每個節日必須共同渡過的幼稚低能—軍隊天天升旗儀式,浪漫嗎?想去就去放假旅行脱離日常才令人歡愉、刺激。不是說交友拍拖結婚生兒育女追求穩定有甚麼錯,只不過那不會是浪漫愛情。《花樣年華》中,大雨下,周慕雲夜街平靜表白,蘇麗珍沒法接受周慕雲離港豪哭,兩人於計程車後座帶著婚介手疊手—雖然沒有親密身體接觸沒有公然拖手,觀眾都感受到二人當刻認愛的一往情深無怨無悔。為愛情甘冒大不諱,就是暗爽Jouissance,就是有毒浪漫。

愛情最大的煩惱,是自私

巴迪歐強調,愛情令人超越孤單。他首先以法國心理分析學家拉康JacquesLacan的名言「根本沒有性關係」(”[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sexualrelationship.”)作切入,清楚表明,同樣牽涉二人,性關係是個人借另一人體現自身主體的論述;(Badiou,頁17-19)然而,愛情不是,愛情係跨過自戀、自我和自私的生命脈絡。愛情是學習由另一方的主觀視角認識、建構生命、世界;焦點是隨著個人成長、世界轉變,每人的視角不會鐵板一塊永不改變。 (相關報導: 如何判斷對方是不是渣男?專家揭「5個隱藏小細節」秒判斷,遇到了別再暈船趕快封鎖 更多文章

情,就是提醒眾生,必須擁抱差異。(Badiou,頁98)花樣年華中蘇麗珍周慕雲的愛情觀由電影開始的對婚姻忠誠(周慕雲跟好嫖的阿炳說:「你猜我是你嗎?」蘇麗珍與周慕雲說:「我們不會像他們的」(大意)),演化到接受婚外深情,最後就是「深於情卻又不濟於情」(兩人都不敢問對方可以一齊離開。周慕雲獨自去新加坡,也帶上蘇麗珍穿過的拖鞋;蘇麗珍潛入周慕雲新加坡住宅,聞他的煙盒抽他的煙—當然,周慕雲的改變在2046一片繼續發酵)。最觸動觀眾的是,蘇麗珍和周慕雲都努力從彼此角度了解對方—蘇麗珍會打探周慕雲病時想食甚麼,周慕雲會規勸蘇麗珍在盤問陳先生時凶狠一點,最後是大家(在「扮演」分手時)知道對方如何看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