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長顧立雄今(16)日在立法院答詢時,針對是否與美方合作推動造船、修復船艦表示「不適宜公開討論」,但亦明確透露臺灣「有此意向」,此番言論雖保守,卻已透露我國在臺美國防合作上尋求深化之實質動向;此一發展不僅呼應美方對中國海權崛起的警覺,也凸顯臺灣正積極掌握國際戰略轉變,尋求強化國防工業體系,以自立自強對抗中共威脅。
國輪國造拚國防 蘇紫雲:讓臺灣造船再次偉大
國防安全研究院蘇紫雲指出,川普若再次主政美國勢將全面「遏中」,重啟造艦大計;此一趨勢正為臺灣提供與美方合作的絕佳契機,臺灣應從「國艦國造」政策延伸至「國輪國造」,不僅強化軍事造艦能力,也提升民間船舶製造實力,讓臺船、中信、龍德等本土造船企業擁有國際競爭實力;結合政策補貼與貸款誘因,可有效帶動產業升級與技術移轉,使「臺灣造船再次偉大」不再只是口號。
灰色地帶下的新建軍思維 臺灣不能再走傳統路線
在中共灰色地帶行動愈發頻繁之際,傳統大型艦艇思維已不足應對新型挑釁;蘇紫雲建議,臺灣應發展中小型鋼製監視艦艇,價格低廉、抗損強、可彈性部署,搭配後方正規戰力與岸置飛彈,形成立體應變能力;此舉不僅符合不對稱作戰精神,也展現出臺灣對軍民整合政策的深度思考,將造船能力化為國防前線的實戰工具,是應對區域威脅的關鍵創新。
順勢整合臺美日韓聯盟 展現反併吞的集體意志
面對中國「軍民融合」造船政策下的全球擴張,臺灣除需強化本土造艦外,更應積極擁抱美、日、韓等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機會;特別是在美方擴大與印太盟友協作造艦之際,臺灣若能躋身協力體系,不僅可強化海權防衛,也等於透過造艦合作向國際發聲,臺灣絕不接受中國併吞,這是對國際秩序的堅持,也是民主國家的集體表態。
從造船開始壯大國防 臺灣應掌握歷史的轉捩點
顧立雄的「有此意向」,正是臺灣國防政策盤整的轉捩點,面對中國海權擴張與造艦規模稱霸全球的挑戰,臺灣絕不能再停留在軍購依賴或民用採購的層次;此刻正是國防工業全面轉型的歷史時機,我國應主動布局軍民合一的造艦政策,壯大防衛力量,也展現國家意志,讓全世界看見臺灣不只是防衛自保,更是亞洲和平的守門人。 (相關報導: 國軍共諜囂張揮五星旗喊投降!王定宇爆氣捶桌批顧立雄:政戰局在搞什麼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