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中國出招卡稀土,澳洲能撐起「脫中」供應鏈夢?

澳洲稀土礦源豐富,但缺乏下游加工技術,難撐起一條真正獨立的稀土供應。(取自Unsplash)

中國最新實施的稀土出口禁令,讓全球對供應鏈安全的焦慮再度升溫。表面上,作為全球少數擁有高品質稀土資源的國家,澳洲看似最具戰略機會,但雖有上游礦源優勢,下游關鍵技術、加工能力與終端應用市場的空缺,仍難撐起一條真正獨立的稀土供應鏈。當全球聚焦「去中化」,澳洲要從「備胎」變身「主供應者」,仍卡在價值鏈的中段空白,遲遲難以補齊。

北京當局於4月4日宣布,限制七種重稀土金屬出口至美國,雖非全面禁止,但須申請出口許可,明顯升高對美反制力道。這項禁令延續先前對鍺、鎵、銻等戰略金屬的出口限制。

《經濟學人》:中國稀土限令有三大衝擊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4月10日刊出的《中國能傷害美國的武器-稀土出口》(China has a weapon that could hurt America: rare-earth exports)分析,北京這波限制措施可能對美國與全球帶來三項重大衝擊:

1.替代性極低:如鏑(Dysprosium,Dy)與鐿(Terbium,Tb)廣泛應用於風機、電動車、軍事雷達與太空設備,目前市面上幾乎無可行替代品。

2.中國壟斷精煉工序:中國掌握全球超過90%的重稀土精煉能力,且這些金屬難以透過副產品提取,需依賴獨立且高技術含量的處理程序。

3.出口監管能力強:中國對每噸稀土流向均可追蹤,並具備封堵第三國轉口的能力,使美國無法輕易繞過出口禁令。

若中國進一步嚴加管控,稀土價格勢將上漲。鏑金屬價格可能從每公斤230美元升至300美元,對美國離岸風電、電動車與軍工產業構成直接衝擊。

雖然美國正加快部署替代方案,開發加州、巴西與南非的新礦源,並在德州興建首座重稀土處理廠,但從開採到製成磁鐵的完整供應鏈,尚需3至5年時間方可成形。

中國壟斷稀土9成精煉能力,澳洲要建供應鏈得依賴「盛和資源」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稀土出口限令發布後,澳洲稀土概念股如Lynas、Northern Minerals與Arafura出現利多反應,股價攀升。投資人預期,這些企業將填補中斷的供應缺口。但實際上,中國雖僅產全球約60%的稀土,卻壟斷約九成的精煉能力。澳洲短期內要建構一條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仍是極高門檻。

以維多利亞州(Victoria)為例,當地因蘊藏豐富的重礦砂(Heavy Mineral Sands, HMS)而吸引全球目光。這類原先應用於陶瓷與塗料的礦砂,現被視為提煉釹(Neodymium, Nd)、鉨(Praseodymium, Pr)、鏑與鐿等磁鐵用稀土金屬的潛在來源。 (相關報導: 不只125%報復性關稅!中國祭「稀土出口管制」回敬美國…川普急了「想出這1招」破解 更多文章

然而,在這波澳洲稀土熱潮中,中國企業「盛和資源」(Shenghe Resources)正悄悄掌控產業關鍵。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盛和資源」由中國國營研究機構支持,與維州兩個重礦砂開發項目有直接關聯,並簽約取得VHM公司Goschen計畫前3年約60%的產量,同時持有另一家開發商WIM Resource約9.9%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