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台灣與亞洲社會,許多父母與老師常把「考高分」等同於「聰明」,但這樣的觀念真的正確嗎?透過中國神童張炘煬的故事,以及日本教育學者齋藤孝的觀察,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聰明?」原來,學業表現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能帶來幸福與成功的人生,往往靠的是適應力、責任感與人際智慧。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度探討,如何培養孩子「會生活的聰明」,而不只是「會考試的聰明」
「很會讀書」,就等於「很聰明」嗎?這是一個許多父母、老師與學生都曾思考過的問題。
十多年前,中國有一位少年名叫張炘煬。16歲就讀博士,智商驚人,被譽為「神童」。他的新聞曾經轟動一時,也讓許多家長心生嚮往:「如果我家孩子也這麼厲害該有多好。」
如今他30歲,博士花了8年才勉強完成。沒有穩定工作,銀行卡裡只剩人民幣幾千元,生活得靠父母定期接濟。面對媒體,他坦言自己「不想打工」,認為那些工作配不上他的學歷。他沒有變笨,但社會對他的評價早已從「神童」滑落成「啃老族」。
這段故事刺痛人心,也提醒我們:如果一個人再怎麼聰明,無法適應社會、無法理解責任與關係,那些分數與頭銜都只是一層薄薄的金箔。
日本教育學者齋藤孝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 幸福文化.幸福之書,2024)一書中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認為,學生時期的「會讀書」,並不等於人生的「會生活」。因為真正的聰明,是能適應社會、與他人共好、在變動中站穩腳步。
一流大學 ≠ 一流人生
齋藤孝指出:在學校裡,考試成績、偏差值常被當作衡量聰明的唯一指標。但出了社會後,標準卻徹底翻轉:從「你會不會讀書」,變成了「你能不能共事?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你能不能為別人著想?」很多父母從小灌輸孩子:「要考高分才有出路。」但等到孩子真的成績亮眼,卻發現他在人際互動、情緒管理、責任感方面捉襟見肘,甚至不願為家人承擔、無法面對現實壓力。
張炘煬就是這樣的悲劇代表。他沒有做壞事,但他活得痛苦,因為無法適應現實。這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整個教育價值觀應該被重新檢討的警鐘。
「讀書」的價值不在於成績,而在於實力的內化
那麼,是不是讀書一點都不重要?當然不是。齋藤孝強調,讀書是訓練思考的基本功,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沒有這層底子,進入社會後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會非常吃力。但讀書的目的不只是考高分,而是——
能不能自己思考?
能不能清楚表達想法?
能不能與人合作?
能不能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
這些,才是「大人的聰明」。張炘煬不是沒有學歷,他缺乏的是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與社會運作的敏感度。他誠實地說出:「我不想打工,那些工作不值得我去做。」但社會需要的不是「我值得什麼」,而是「我能貢獻什麼」。真正成熟的智慧,是知道世界不是為自己設計的,而是自己如何參與其中、與人共舞。 (相關報導: 比頂大還難考!最強私立中學「錄取率只有8%」,2原因家長擠破頭都要送進去 | 更多文章 )
你的孩子也許沒考第一,但他可能比你想的還聰明
我們身邊有不少人,學生時期不特別亮眼,長大後卻在社會上大放異彩。他們也許曾經考試不佳,但在餐桌上總能說得大家開懷大笑;他們懂得察言觀色,知道什麼時候該主動、什麼時候該退讓。他們能夠為團隊著想、願意承擔責任、具備強大的韌性。這些,難道不是聰明?這樣的孩子,也許在成績表上沒能讓你驕傲,但他們內在的社交智慧、創造能力與情緒成熟,才是支撐一生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