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上看似正確的政府決策,由於缺乏換位思考與現實面的多方考量,竟也成了助漲房價的元兇!政府在2012年實施實價登錄,其美意是為了讓不動產交易價格全面透明,避免買賣有資訊上的落差,造成交易時買賣雙方權益受損,因此政府全面推動不動產交易或租賃後,成交價格與標的資訊均必須全面進行登錄。
問:政府還沒推出實價登錄前,你是怎麼決定買賣的價格呢?
答:就問問該物件附近的鄰居,或是多問幾個仲介,瞭解一下這房子可能的價格!
問:政府推出實價登錄後,你買房會看實價登錄嗎?
答:當然會呀!我可以知道仲介或是屋主是不是亂開價!避免我被當盤子買貴了!
問:你賣房也會看實價登錄嗎?
答:當然也會呀!我想知道我手上這間房可以賣在什麼價格?我可以拿回多少錢或是賺多少嚕!
說來慚愧,我是直到2018年5月,才正式接觸房地產,跟許多前輩老師比較起來,我確實還嫩了不少。我曾詢問過房地產的前輩,他們在沒實價登錄時是如何進行交易的?
前輩們表示,只能憑感覺,然後打心理戰,賣方急了,價格就降下來了,買方急了,價格就上來了。由於價格並未透明化,所以彼此間都在猜測雙方間可接受的價格,所以很多時候就很需要銷售與殺價的技巧了。
另外銀行估價貸款也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銀行估價越高,代表這個房子買得夠便宜,以前貸款沒有所謂的幾成問題,只有當送銀行估價時,自備款很低時,表示買方買到的價格算不錯!
而實價登錄上路後,看似為了讓不動產交易價格全面透明,避免買賣間有資訊落差!造成交易時買賣雙方權益受損!但是卻也成了許多「賣方」很重要的參考依據!我這邊特別強調的是「賣方」唷!是因為房價助漲跟「賣方」有息息相關了!
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實價登錄實施後,如果你有房子要賣,你的價格會如何去做設定?相信所有人一定先做一件事情,就是上實價登錄網站,查詢該區域近期成交的價格!依照最高成交價做上下幅度的微調!
倘若視野或樓層相對漂亮的,價格就往上加一點,樓層視野稍差的,價格就往下減一點!甚至乾脆用同樣最高價錢或更高價錢先給仲介賣看看!仲介一旦給他幾個月時間真賣不動之後再做調整!萬一不小心仲介很給力竟賣出了,且創下該社區新高價!那屋主不就賺到了!因為一般人對於房地產的概念就是,放得越久越有價值!尤其好的地段,畢竟土地的稀缺性,再加上同一個地段同一戶型和樓層均無法複製!固然就容易讓賣方坐地起價!畢竟沒人會笨到賣價一開始就設定該區域最低價!因為這就是人性的貪婪!能賣高,誰會想賣低,你說是吧!
同樣的在預售屋上也會有類似相同的狀況發生。過去我們在購買預售屋,建商之間都必須等到房子蓋完過戶交屋後,才知道售價!所以建商的售價都會是用成本加上建商利潤去計算!現在基本上還沒動工,只要簽約完成,隔月就會上實價登錄,其他建商就會知道售價了!
舉例來說,同個區域先開賣的A建商,當他計算成本與利潤後,開案售價為30萬,當30萬順利賣出後,由於每賣一筆,下個月實價登錄就會登錄!
此時同區域後面才開案的B建商,即使當初的利潤加上成本只要25萬,他會想說,A建商30萬既然都賣得動了!我沒理由我在後面才賣的還在賣25萬!B建商就會想說,我是不是可以賣賣看35呢?
沒想到當B建商35一樣賣得動時,越後面開案的C、D、E⋯⋯等其他建商,售價是不是就會越賣越高呢?
甚至當消費者去看房想殺價時,代銷業者就會說,你看其他建案現在是賣多少錢,不然你去看實價登錄就知道價格⋯⋯等的話術。預售屋實價登錄,反而造成建商有參考的售價依據!反而更助漲房價!
過去建商的售價,是成本加利潤後計算出來的!現在反而是它案的成交價,再往上加,卻成了他們的售價標準!以致於現在所有的預售案價格,卻是越晚賣價格越高!
所以說,實價登錄的推行,看似是政府推行的良政,最後竟成了助漲房價的元兇!
作者介紹|賴政昌
曾任:美商美樂家-資深總監Ⅶ、光電產業高級工程師7年、2019華人好講師台灣區前30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布克文化《從10萬到兩億:小資族的房產投資勝經,我是Money哥,僅用4年,從無殼蝸牛到坐擁15間房的真誠告白》(原標題:實價登錄才是助漲房價的元兇) (相關報導: 什麼樣的房子最保值?內行人「閱屋無數」揭不敗秘訣:遵循3大指標,買房穩賺不賠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