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某建公司設針對其新板特區建案「XX帝景」高調宣傳「七折開賣、總讓利十億元」的優惠方案,意圖營造破盤讓利、帶動買氣的氛圍。然而,這場操作卻未引起媒體大規模報導,也未出現其他建商跟進的市場連鎖效應,更沒有消費者出現搶購潮。反而是業界與購屋族圈內浮現一連串質疑聲音。
這起事件不僅揭露出房市在面臨調整階段時,行銷話術與價格誠信之間的對立,也讓人重新思考:房地產市場真正需要的是降價?還是銷售話術?
一、若真打七折,前期購屋者何以無聲?
首先要問的關鍵問題是:這個建案從去年起便已開始銷售,若此時以「七折」名義降價,理應造成前期已購戶權益受損,甚至引起資產縮水、價格倒掛的不滿情緒。然而,我們沒有看到抗議聲浪、沒有消保糾紛,也沒有屋主出面要求補償。
這唯一合理的推論是:實際成交價格根本沒有真正大幅下修,宣稱的「七折讓利」,不過是話術包裝,用來吸引潛在買方進場的心理策略。
二、定錨錯置,製造假性便宜
根據市場實價登錄資料,濱河帝景每坪成交價落在62至68萬元之間,與周邊行情相當,並未顯示出「破盤」價位。所謂「七折」是以新板少數破百萬的指標型豪宅作為比較基準,忽略地段、樓層、建材與產品規劃的顯著差異。
這是典型的「定錨錯置」策略:先創造出一個高不可攀的參考點,再以此凸顯自己價格「便宜」,實際上不僅與市場無關,更可能誤導消費者的價格認知,扭曲合理評價的機制。
三、建商財務結構本身就否定降價可能性
根據產業數據,台灣建商平均毛利率約30%,淨利更低於10%。在此情況下,若一個建案真的以七折價格出售,等同於倒貼成本。這與其廣告中聲稱的規格、用材與成本投入完全不符,也與常理相悖。
因此,若非賠本出清,就只能證明這次讓利操作更像是一場市場行銷操作,而非真正對價格讓步的誠意。
四、媒體冷處理,是成熟市場的反應
值得觀察的是,此類過往極容易炒出話題的操作,這次卻未能獲得媒體大規模報導。主流財經媒體與房產平台未大篇幅引用,多數專業評論也未正面肯定。反映的是:媒體與市場已逐漸意識到話術與實質之間的差距,選擇不再為無實據的宣傳背書。
同時,消費者的反應也逐漸趨於理性。購屋者越來越懂得查實價登錄、比對區域行情,也會質疑標語背後的邏輯與目的。這是一個良性的發展,說明台灣房市正走向「去話術化」與價值導向的階段。
五、房市操作不能再靠廣告幻象
此事件也帶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若建商一邊強調「七折讓利」,一邊又試圖回避實價揭露與舊戶反應,那這樣的行銷手法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短期去化的話題操作,還是掩蓋某種銷售壓力與市場現實?
若建商為了衝量、話題、短期業績,選擇以犧牲信任為代價,那麼這樣的品牌將無法建立長久信賴。事實上,越來越多購屋者願意與價格誠實、施工穩健、資訊透明的業者合作,而不是選擇讓人「買完就開始後悔」的建案。
結語:房市不缺折扣,缺的是誠信
市場變化已然發生,利率升溫、政策趨緊、買氣轉為觀望,建商不應再倚賴聲量操作或折扣話術來驅動消費者進場。與其塑造價格幻象,不如回到市場基本面——提供真正物有所值的產品,給予購屋者合理資訊與安全感,才是下個階段的主流方向。
文/胡偉良 (相關報導: 川普開鍘台灣32%關稅「房價有機會下跌嗎」?胡偉良分析未來房市走向:難怪無法降溫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