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開鍘台灣32%關稅「房價有機會下跌嗎」?胡偉良分析未來房市走向:難怪無法降溫

川普對台開徵32%關稅,房市未來有機會下跌嗎?(資料照/柯承惠攝)

2025年4月3日清晨,川普開鍘了,對24個國家展開報復性「對等」關稅,其中台灣的稅率排名第7高,稅率為32%,只比中國低了2%,在所有被針對的國家和地區中,台灣的關稅率排名第七,具體排名如下:1. 柬埔寨:49%,2.越南:46%,3. 斯里蘭卡:44%,4. 孟加拉:37%,5. 泰國:36% ,6. 中國:34% ,7. 台灣:32%,8. 印尼:32%,9. 瑞士:31%,10. 南非:30%。

其中,中國的商品被課以34%的新增關稅,這是在之前已實施的20%關稅基礎上增加的,使得中國商品的總實質關稅達到67%。而台灣也高達64%之多。

預期開徵後將對台灣的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對台商而言,原本的大陸投資,乃致於轉往東南亞的佈局(中國、越南、印尼、泰國,還有台灣本身)均將大受影響,難以倖免。

美國政府關稅措施的動機主要包括:減少美國鉅額貿易逆差;推動對美投資,加速製造業回流;增加關稅收入,填補減稅政策帶來的財政缺口;把關稅作為施壓手段,達到經濟和經濟以外的目的。

面對此一新局面,台灣的出口產業將受衝擊,相關投資必然減緩,民間投資意願轉弱,消費及資金流緊縮,國內經濟可能因此大受影響,據初估,將導致我國GDP因此下降約1%( 彭博經濟學家則估計,此關稅可能導致台灣對美國出口減少約63%,進而使台灣GDP下降約3.8% )。

當然,這次對等關稅除了讓美國面臨停滯性通膨的壓力,若我們的政府未加妥善因應,這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台灣。

再回顧去年9月政府啓動第七波金融管制措施之後,房市局勢大變,進入「3冷」狀態,即買氣冷(下滑)、推案冷(建商觀望)、信心冷,也導致供給被系統性壓縮。面對前些時候台灣高漲的房價與幾近瘋狂的搶買氛圍,政府為了打擊炒作行為,透過一系列政策手段對房市進行調控,像是中央銀行實施的信用管制、提高建築貸款準備率、限制銀行房貸集中度等,無疑有效的抑制了短期投資與投機炒作,為市場降溫。

然而,這些政策雖有助於達到「打炒房」目的,卻也連帶波及了原本合法且具有公共政策目的的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因為全面限縮了資金流入房地產,造成市場內資金流動性的不足,也因而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房市當前的「冷」是一種不健康的反應。解決房價飆漲,「不是凍結市場,而是應該加快供給」。政府與市場應將重點放在推動都市更新、加速老屋重建,以提升「較高檔次」住宅物件的供給量,解決根本的供需問題,否則長期仍將面臨房價上行風險。

業界支持政府打炒房的方向,但在具體做法上,我認為應將「都市更新與改建排除在中央銀行的資金管制限額之外」,以確保重建與供給的正向發展不受阻礙。尤其在美國高關稅的影響下,提振國內的內需需求更有其必要性。從本質上來看,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的核心目的是改善老舊社區的居住環境、提升建築安全性與都市機能,並非炒作圖利。

因此,政府的打炒房應從政策層面上明確區分「炒作性開發案」與「公益性都更案」的性質。中央銀行與相關主管機關,應針對「具公益性質」的建案給予資金上的彈性與支持,例如不列入放款總量的計算、提供較寬鬆的融資條件,避免使政策本意扭曲成為阻礙都更進行的絆腳石。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要讓房價真正回歸理性,需同時從「減少需求」與「增加供給」兩端著手。政府近期的信用管制與課稅措施,屬於針對需求端的管理,短期效果確實明顯,但長期而言,唯有提高住宅供給、加快建案推動速度,才能從結構上解決房價過高的問題。而都市更新正是增加供給的關鍵途徑。

面對這樣的困境,「房價真正的剎車,不是凍結市場,而是加速供給。」為了使都市更新成為一種可永續經營的模式,已有業者積極整合業界資源,從AI建築設計、智慧巡檢、綠建材到資源循環利用,打造都市更新產業鏈,展現民間建商對於城市治理的高度參與,體現了民間企業的責任感與系統思維:因此,要呼籲政府在執行層面精準調整,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影響公共利益。如何在「抑制炒作」與「促進重建」之間取得平衡,正是當前政府與社會所共同面對的課題。

危機就是轉機,這個時候,也許是台灣大力推動都市更新的好時機,以「公益性的都更」來強化內需,彌補外在市場的可能衰退,強化民衆居住安全及提升居住的生活品質。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