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中國越常預告武統,臺灣反而越安全?

中國解放軍啟動台海軍演,影片中模擬台北街景攻擊。(圖/翻攝自影片)

結論:可能是。

​​《華爾街日報》近日指出,中國軍方已具備多項對臺封鎖能力,意圖切斷臺灣與外界聯繫,藉此迫使臺灣屈服。手段包括空襲基礎設施、封鎖港口與機場,並動用戰機、導彈、海軍與網路攻擊等兵力。

分析人士認為,北京較可能先採取「檢疫」名義限制或檢查進出臺灣的船隻,以此作為不觸發全面戰爭的初步封鎖策略。臺灣政府與軍方日益重視此類風險,並已展開針對性演訓。

除此之外,中國東部戰區不僅頻繁軍演,甚至發布《除妖除魔》影片,這類高調的「武統預告」更像政治儀式,聲勢大於實質。不斷恫嚇卻遲未動手,顯示其難以開戰,也讓臺灣得以強化應對準備。(相關報導:中共軍演「宣傳片首次出現台北市」,2地遭模擬攻擊!軍艦顯示包圍全台

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從戰略歷史與中國政治邏輯出發後的理性判斷。本文將從三個面向分析:歷史經典登陸戰的啟示、中國軍方體制的矛盾現狀、以及「預告戰爭」這種手段本身的脆弱性。

一、真正成功的登陸作戰從不高調預告

二戰時的諾曼第登陸與韓戰中的仁川登陸,都是現代軍事史上教科書等級的「逆轉性行動」。這兩場戰爭有一個共同點:出其不意,成功欺敵。

1944 年,盟軍設計了一場極為縝密的假情報行動(Fortitude計畫),讓希特勒以為主攻目標是加萊,而非實際的諾曼第。盟軍甚至派出巴頓將軍擔任「虛構部隊」指揮官,讓德軍主力調錯地點,等到發現真實登陸點時,已經太晚。

1950 年,麥克阿瑟主導的仁川登陸也採取同樣邏輯。仁川港地形狹窄、潮汐極端、風險巨大,反而讓北韓認為不可能登陸,於是兵力部署全數南移攻釜山,美軍突然出現在仁川,直接切斷補給線,反敗為勝。

相較於仁川與諾曼第的出奇制勝,中國對臺軍事行動卻採高調預告,軍演更近乎對內外的政治表演。若真有信心奪臺,應選擇讓臺美鬆懈、防線鬆動,如同日本偷襲珍珠港般,才可能減少傷亡並迅速達成戰略目標。

二、內部體制矛盾,導致「演而不能打」

2024 年起,先是火箭軍高層「全軍覆沒」、再來是國防部長李尚福消失、最近更傳出東部戰區司令林向陽、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相繼「出事」。這些不是單一將領的清洗,而是整個軍方指揮體系的持續不穩。

臺海作戰需火箭軍壓制、空海軍協同奪權、登陸艦隊投送、戰區統一指揮,牽涉高度聯合作戰。若指揮體系充滿不信任與派系鬥爭,無異於在泥地上蓋摩天大樓。

更現實的是,習近平需要「政治可靠性」勝過「軍事專業性」。換言之,他更重用忠誠而非實戰派的將領。軍中上下因缺乏信任,處於『上面想打、下面怕出錯』的矛盾結構。

三、「預告戰爭」其實是戰略上的懦弱表現

許多人被中國一再的武力宣示嚇到,但事實上,「反覆預告戰爭」這種行為在戰略上本身就是一種脆弱表現,原因如下: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中美關稅「持久戰」?學者:極端敵對時代未必重演,但風險升高 更多文章

它消耗自己真正的威懾力

威懾的本質是「我可能會打,但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臺灣社會已經對繞臺軍機習以為常,美軍、日本自衛隊與臺灣雷達系統也早已建立監控流程。久而久之,中國反而讓對手更冷靜、更有時間部署。

它暴露自己的「只能靠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