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親自赴白宮商議的日本首相石破茂親自赴美,向美國承諾大舉投資卻能夠讓日本從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名單中豁免,將被課徵高達24%稅率。這是否意味著美日關係是否從過去的戰略互信,走向權力不對等的新階段?
《風傳媒》專訪兩位專研日本政經局勢的學者──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教授蔡錫勲、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開南大學區域發展中心主任陳文甲,從川普掀起的「關稅海嘯」的本質解剖這場外交風暴,也警示台灣如何避免在下一回合中成為犧牲品。
提問一:如何解讀川普政府此次針對日本徵收24%對等關稅?這是否僅是經濟手段?
蔡錫勲指出,24%的對等關稅在日本國內引發震驚,川普政府以「你課我多少、我就課你一半」的方式回推稅率,既無法律依據,也沒有國際慣例支撐。
蔡錫勲指出,「石破茂2月初訪美,並向川普承諾投資1兆美元,更強調日本對美投資高、就業貢獻大,但川普政府顯然根本不理會相關細節。石破返國後多次被日本國會質詢,連財政官員都無法交代稅率公式,顯示這不是理性貿易談判,而是川普式政治壓力的具體展現。

陳文甲則認為,川普此次對日本加徵「對等關稅」,雖有明顯的經濟動機,意在削減美國對日貿易逆差,但也傳遞即使是親近盟友也不再獲得豁免待遇的政治訊號。川普以經濟壓力推動外交再平衡的做法,是他「交易式外交」的典型展現。
陳文甲指出,石破茂於4月7日晚與川普通話,是想比照越南總書記蘇林模式,希望透過高層對話來減緩摩擦,並非錯估情勢,而是展現外交誠意與互信態度。
陳文甲分析,川普施壓決策多為內政與民調導向,所以石破所能發揮的影響空間有限,才在通話前強調這場談判不會立刻見效。總之,川普關稅新政不僅反映貿易利益之爭,也是一種對既有同盟關係的再定義,對各國政府而言,都是極具艱難與挑戰性的外交經貿課題。

提問二:美日關係「制度性不對等」已經來了?
蔡錫勲指出,說制度性不對等還言之過早,但川普的處理方式的確在拉開雙方的互信距離。他認為,這場事件凸顯川普政府單方面主導經貿議題的風格,缺乏制度化協商架構,讓日方只能被動接招。
蔡錫勲強調,雖然石破茂沒擋下加稅,但他並未放棄戰略溝通的努力,「他在國會公開說明來龍去脈,甚至還爭取後續赴美談判的可能性。石破並未選擇對抗,而是堅守務實外交立場,試圖為未來的重新協商留下一線希望」。

陳文甲也表示,這不代表美日關係就此翻船,但「不對等風險」確實在升高。他指出,雙邊戰略架構仍深植於軍事與地緣聯盟中,不會因一場加稅就瓦解。但此次事件讓日方感受到美國盟友邏輯的變質,也讓東京在布局上更加謹慎。
提問三、石破茂還能撐多久?還是會成為貿易戰中的第一位犧牲者?
蔡錫勲分析,石破茂支持率不高,但因國會時程緊湊,黨內無法立即換人。他指出,日本6月、7月將分別進行東京都議會與參議院選舉,國會開到6月底,幾乎不可能安排換首相。「在野黨也不急著逼宮,因為石破的低支持率反而對選舉有利。」這讓石破意外成了「過渡安全牌」。 (相關報導: 關稅海嘯》川普重砲轟日本封閉市場 石破茂如何扛起這場國難成最大政治風險 | 更多文章 )
陳文甲認為,石破茂目前確實面臨黨內壓力與輿論質疑,但此次「川普一人的武林」,貿易衝突並非全球單一領導人所能完全掌控的變數。面對美方強勢課稅,石破採取主動外交而非對抗式回應,展現其務實且成熟的政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