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周觀點:自由─從誕生到死亡,以及美國的命運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支持者。(AP)

如果我們旅行到具有古老歷史的歐洲大城市,會看到許多宏偉的建築 -- 教堂、宮殿、高塔等等 -- 象徵著昔日帝國和民族的榮光。但荷蘭阿姆斯特丹是個例外,它的天際線相對來說十分平坦,市區由相連的矮樓和縱橫交錯的水道所構成,也沒有特別壯麗的歷史地標。阿姆斯特丹的偉大建築是看不見的 -- 它是自由誕生的地方。

自由的誕生

今天我們視為呼吸一般平常的自由權利,在人類的歷史上其實是不存在的。很久以前的人生下來時,要不是貴族就是臣民,各自在封建金字塔中佔據著一個位置,階級流動的機會非常少。在封建制度下,所有的土地都屬於貴族,君王藉著宗教而取得權力,以武力維持著社會的穩定,人民被生產關係綁在固定的勞動地位上,在這種情況下,自由的思想要怎樣才能產生呢?

答案在「填海造陸」。自13世紀起,住在河口海邊沼澤地區的荷蘭居民為了控制水患,開始在河上興建水壩,後來漁業興起,居民藉著堤防和運河的修建維護,使得在大自然作用之下不斷變化的水域得到控制。漁業的繁榮帶動了造船業,再進一步成為海上武力和貿易的基礎。由於新造出來的土地被視為屬於社區而不是封建貴族世襲的領地,同時新教的興起給予了人們反抗教會權威的理由,於是個人權力和自由的思想便逐漸萌芽。

興旺的遠洋貿易催生出了合股公司、證券、期貨、做空等等複雜的現代商業活動,也帶來了各地不同習俗和想法的人們,因而寬容精神成為社會穩定的必要基礎。商業上的創新伴隨著藝術和文化的發達 -- 全歐洲最不受約束的出版業就在這裡,使得不論是新、舊教的教會更不容易把神學的權威強加在居民身上。著名的畫家林布蘭一生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啟蒙運動早期最重要的兩位哲學家笛卡兒和斯賓諾莎也都在這裡寫下他們的思想。

漸漸地,阿姆斯特丹容忍異端的風氣也引來保守教會和封建貴族的敵意,以至於兵戎相見,在打敗宗主國西班牙而獨立之後的不多久,英格蘭的查理二世和法國的路易十四聯合進攻小小的荷蘭共和國並結束了阿姆斯特丹的黃金時代。然而自由的火苖己經種下,荷蘭共和國的統治者奧蘭治親王在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中成為英國國王威廉三世,他接受議會所通過、限制君主權力的《權利法案》,共和國在美洲的海外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也由英國人接收並改名為曼哈頓,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地方沿襲了阿姆斯特丹的自由精神和現代商業觀念,分別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成為全球的主宰。

《通往奴役之路》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利希·海耶克於19世紀最後一年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的貴族之家。他以奧匈帝國空軍軍官身份歷經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決定投身學術界來探討造成戰爭的經濟和政治結構。他在維也納初步奠立了學術基礎,在1931年應邀前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成為當時重要的經濟理論家。 (相關報導: 趙文衡觀點:全球對川普關稅大屠殺的可能反制 更多文章

海耶克目賭了一戰時期俄羅斯的共產革命以及納粹法西斯的產生,他在二戰結束前的1944年發表《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他在書中承襲古典自由市場理論,認為除了少數維持秩序和安全所需的基本服務以外,政府應當避免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以便讓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來達成供給與需求之間最佳的資源分配和效率,而社會主義對於正義和繁榮的允諾卻必定導向極權獨裁,因為「僅憑簡單理念所制定的中央計劃經濟不可能取代市場價格的平衡功能」,於是需要越來越多的人為介入才能夠維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