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闥機器人」一度被譽為中國估值最高的機器人獨角獸企業,然而近期面臨資金鏈斷裂,陷入困境。這家公司在過去的融資中共籌得54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45.4億元)),但由於遭遇美國出口管制黑名單的限制,現已無力支付員工工資,並且公司分支機構的水電已經停供。
達闥資金鏈危機,重創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
根據《南方財經》報導,達闥機器人在廣州的分公司大門長期緊閉,部分員工反映,該地已經斷水斷電一段時間,且公司員工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持續進行討薪,討薪時間已經長達一年之久。
達闥機器人的北京分公司員工還在小紅書上發文控訴,公司早在2024年1月就減薪,還無限期延期發放工資,某些員工至今仍無法收回欠薪,已經討薪400天;深圳分公司則有員工說自己因欠薪被迫離職。
達闥機器人從高峰到低谷
達闥機器人成立於2015年,2023年完成10億元(新台幣45.4億元)C輪融資,估值高達223億元人民幣(新台幣1013.4億元)。
業務一度聚焦於雲端智慧機器人技術,並推出了「小紫」人形機器人,該產品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亮相後,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然而,儘管該公司在早期獲得了投資和市場認可,面臨的經濟挑戰卻逐漸暴露出來。
達闥機器人的創辦人兼CEO黃曉慶於2024年3月31日公開承認,公司為了應對資金危機,不得不進行人員裁減並調整戰略,專注於人形機器人及雲端大腦等業務領域。
黃曉慶表示,雖然公司正在積極尋求融資,但目前對於員工欠薪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泡沫風險
達闥機器人面臨的問題其實並非個別現象。該公司於2019年曾試圖在紐約交易所上市,但因為美國政府將其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上市計劃未能實現。
隨後,公司又嘗試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但由於商業化進度未達標,這一計劃也被迫喊停。連續兩次的上市失敗暴露了達闥機器人未能找到明確的獲利模式。
達闥機器人所遭遇的資金問題,其實反映了整個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現狀。
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指出,中國的人形機器人企業面臨兩大困難:首先是高昂的技術成本,使得單台機器人售價遠高於大眾的支付能力;其次是市場需求的不明確,很多所謂的「客戶需求」並未證實,這使得整個行業的商業化進程變得非常不穩定。 (相關報導: 之前賺3.3兆太爽了…他們「想補償川普來不及」被重課46%關稅,淪最大受害國! | 更多文章 )
今年前3個月,中國的54家人形機器人公司共獲得60.46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75.5億元)的融資,這一數字已接近2023年全年的融資總額。然而,許多投資機構對此表達質疑,認為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可能正面臨泡沫危機,未來的發展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