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變火力家園?財經作家分析錯誤政策養壞一群人:綠電已成貪污產業鏈

游庭皓指出,台灣再生能源開發,近年在地方勢力介入下逐漸成為貪污、黑金產業鏈。示意圖,與新聞個案無關。(資料照,陳怡慈攝)

電價雖暫時凍漲,但台電長期虧損,再加上台灣面臨供電大量仰賴外進口、能源占比過度依賴燃煤燃氣,而被寄予厚望的再生能源卻持續卡關等問題仍引發關注。對此,財經作家游庭皓在節目《游庭皓的財經皓角》中指出,地方勢力的盤根錯節以及電價無法回歸市場機制,是讓台灣能源轉型困難的重要因素。

面對全球淨零轉型需求政府持續推動光電、風電為主的能源轉型,游庭皓拿出數據指出,台灣太陽能在2025年完成率為當初預估的66.7%,風電部分僅完成51.7%,遠低於當時規劃的進度,綠電是過去政府主推的目標,這樣的能源轉型策略也為國人、企業所支持,但遲遲落後的原因就在於缺乏一個乾淨的發展環境。

游庭皓:綠電蟑螂、黑道、流程繁瑣嚇退外商

他進一步說,綠電產業鏈已經逐步變成貪污產業鏈,中南部冒出大量的綠電蟑螂,從政府官員、地方民代首長或廠商都將土地開發當作提款機從中上下其手,無論是在並聯審查、環評檢核到後續施工,都會看到地方勢力、黑道介入其中勒索外商、要保護費;而繁瑣的建置流程也導致外商退出台灣綠電開發,而離岸風電開發從原本扮演台灣重要綠能轉型關鍵,現在成為外商口中的地雷區,種種亂象都導致台灣能源無法在2025年達到標準。

游庭皓認為,綠電是對於剩餘資源的利用,綠電在廠房屋頂、空地他是一種可回收的化學元素,透過加減利用重新轉換成副業來源,綠電到現在在台灣即便政府完全支持,之所以發展緩慢,與台灣本土綠電技術非常薄弱,只能高價向國外購買相關設備有關,然而這些外商面對在地黑金勢力的侵擾,也逐漸撤離台灣。

游庭皓表示,歐盟已經逐步承認核電轉化為綠電,是否能夠從核電來著手,撇開安全因素,現在的問題在於即便核電持續發展,核電廠目前依循的現行法規已經超過申請展演期限,到了今年5月核三也將除役,台灣即將成非核家園,而到時燃煤、燃氣的比率將會達到8成到9成, 台灣每發度電的碳排將會超過日本、韓國、中國等國成為排碳大國,台灣在再生能源轉型並沒有搭配良好的非核家園計劃,只是變成了火力家園。

游庭皓:更深層的問題是需求結構失衡

游庭皓進一步指出,台灣缺電問題不只是發電端的挑戰,更深層的問題是需求結構失衡,台電的連續虧損在2023年高達1977億,即便到了24年有所收斂整體財務仍深陷泥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長期凍漲電價,讓高耗能產業獲得低價電力補貼,忽略真正的成本和供電壓力,事實上台灣的用電大戶多數為鋼鐵、水泥、石化用電效率較低的族群。游庭皓認為,藉由適度的電價調升有助於這些傳產流入海外市場,這樣的策略短期內可能造成適度的經濟疲憊,但就中長期而言,反而解決缺電問題。

游庭皓:台灣電價一直都是佛心價

他也說,台灣的電價在全球本來就是佛心價。游庭皓引述IEA統計,台灣住宅電價不只輸給日本、韓國,甚至比東南亞某些國家,因此台灣的電價本來就有上漲的空間,只是台灣政府過往的通膨慣性採取的策略不同,美國面對2022年以來的全球高通膨,美國的策略是拉抬購買力,讓消費者有錢可以買入更昂貴的商品;日本則是放手讓通膨上升,希望能夠藉此擺脫通縮30年的困境。

游庭皓表示,台灣的策略則是凍漲措施,藉由國營事業吸收全球原物料波動不讓價格反映在民間商品上,這樣的做法導致台電一年虧損2000億,民間也直接將物價上漲責任歸因於政府。很多人會認為台電幾千億虧損是政治惡鬥所形成的結果,無法理解其實基本的原因來自於海外通膨的結果。 (相關報導: 台商重要據點全是高關稅?專家曝川普亮牌三情境:台灣電子五哥都在「這」設廠 更多文章

游庭皓認為,當務之急是先掃除黑金蟑螂,不要讓能源建設每個案子都變成黑金勢力的提款機,最後則是加強在儲能上的調度、檢討用電大戶,最後討論電價機制,讓市場回歸現實,不要在當冤大頭補助全世界最便宜的晶圓,只有從政治、社會結構改革,台灣能源轉型才不會是一場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