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巍觀點:綠電不是問題而是轉型契機─從台電虧損看能源政策的結構性挑戰

長期以來,台灣憑藉在高科技半導體、金屬、紡織等領域扮演重的要供應鏈夥伴腳色,建立了無數「隱形冠軍」與台灣之光。這些產業的成功除了來自業者本身的努力外,也有賴政府政策的配合,而其中一項關鍵政策,就是能源供應。(資料照,柯承惠攝)

首先,任何弊案與犯罪行為都絕對無法接受,必須嚴格查辦並加重懲處任何違法者!

針對近期「躉購綠電導致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嚴重虧損」的說法,這其實需要更完整的詮釋。在檢視此事之前,有些基本事實需要先被釐清。

作為台灣居民,我們自然希望生活成本盡可能壓低,但同時也不願見任何公共事業體長期虧損。這雖然看似矛盾,卻反映出多數人的心聲 ── 我們期望找到一個合理且公平的平衡點。

長期以來,台灣憑藉在高科技半導體、金屬、紡織等領域扮演重的要供應鏈夥伴腳色,建立了無數「隱形冠軍」與台灣之光。這些產業的成功除了來自業者本身的努力外,也有賴政府政策的配合,而其中一項關鍵政策,就是能源供應。我過去曾執行多項對外產業發展計畫,與國外政府機構交流時,幾乎每次都會提及「穩定且合理的電力與水資源」這兩項核心條件。若這兩者無法確保,企業將難以運作,更遑論競爭力。頻繁停電、停水會影響生產效率、良率與人力安排,甚至可能提高設備維護成本。

數十年來,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政府對能源採取補助機制,目的是讓企業在代工競爭中取得成本優勢。這也形成了一種狀況,即台電對民眾與企業銷售的電價低於實際成本(據經濟部資料,每度電平均虧損約一元),而政府以補貼方式彌補虧損。這些補助早已成為台電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但這並不是突如其來的政策變動,而是長期以來制度性的安排。若要根本解決虧損,電價終究需反映國際原物料與能源成本。根據能源統計,台灣自產能源僅約3.3%,其餘皆依賴進口。若一開始就不補貼,而直接反映實際成本,我們真的能承擔那樣的電價嗎?每度電上漲一元,對中小企業與家庭代表的不只是帳單數字,更可能是經營壓力、租金成本轉嫁、或弱勢家庭的生活負擔。

若台電完全民營化,勢必要對股東與員工負責,無法長期虧損。因此,若未來逐步調整電價,勢必對民生與產業造成壓力。建議政府在推動能源轉型時,強化差別電價設計、節能獎勵措施、對弱勢用戶的補助、及高耗能產業的階段性轉型支援。透過「逐步調整」、「用電合理化」與「產業輔導」、「企業碳費輔導」等多軌並行方式,才能穩健推動電價改革,兼顧社會公平與經濟競爭力。

回到「躉購綠電導致虧損」的論點。首先必須理解,乾淨能源已是全球趨勢,極少有國家否定減碳與永續的重要性。大型企業亦將綠能(減碳、能源效率、永續等議題)作為投資與採購門檻,供應鏈若未能符合永續要求,恐喪失競爭優勢。

其次,能源供應不可能單一化,必須採多元組合。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的推動成為必然。離岸風電雖為台灣新興產業,卻因技術成熟度與開發潛力,極具發展價值。然而,台灣不像部分國家擁有石油等相關經驗可借鏡,須從零開始建立產業鏈與制度基礎。 (相關報導: 朱淑娟專欄:台電獨占與被操控的電價 更多文章

發展新興產業必然面臨挑戰。例如,初期國內供應鏈尚未完整、多重審查機制實施而導致繁複作業等問題,皆值得檢討與優化。但這些挑戰不應成為全面否定產業的理由。離岸風電開發商除了投資須承擔的風險與義務,還包含保證金制度、違約罰則、環評審查與進度查核等,幾乎比一般公共建設案嚴格。若社會僅從「感覺躉購價格高」、「開發進度慢」等面向批評,將忽略其作為新興產業從零開始的必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