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本周四(3月27日)敦促歐盟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的汽車進口關稅作出強有力的回應。
「有一點必須明確,我們不會向美國屈服。我們需要展現力量和自信,」哈貝克表示。
川普於周三(3月26日)宣布,將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汽車徵收25%的關稅,該政策將於4月2日生效。
歐洲出口國考慮採取報復措施
川普聲稱,汽車關稅旨在保護美國企業並促進國內製造業,但哈貝克表示,這「對美國、德國汽車製造商、德國經濟以及整個歐盟來說都是壞消息」。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稱川普的關稅政策「對企業不利,對消費者更不利」。
法國財政部長埃里克·隆巴爾(Eric Lombard)表示,「唯一解決方案」是歐盟提高對美國商品的關稅作為回應。
與此同時,英國表示「目前」尚未計劃採取任何報復措施。「我們正在尋求與美國建立更好的貿易關係。我認識到,未來一周至關重要。今天還會有進一步的談判,讓我們看看接下來幾天會取得什麼進展,」英國財政大臣雷切爾·里夫斯(Rachel Reeves)表示。
國際貿易環境日益嚴峻,德國出口企業處境愈發困難
德國工商大會(DIHK)上周四在柏林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12個月內,58%的海外經營企業報告稱遭遇了額外的貿易壁壘。雖然這一比例相比前一年的61%略有下降,但仍是自2012年以來的第二高值。此次調查共涉及近2600家企業。尤其是當地的認證要求和日益嚴格的安全規定,使企業的業務規劃更加困難,並推高了成本。此外,制裁、不透明的法律法規以及必須在當地生產一定比例產品的要求,也加劇了企業的經營難度。
DIHK外貿領域負責人特萊爾(Volker Treier)指出 「來自華盛頓的日益增長的貿易壁壘和保護主義信號令我們的企業十分擔憂。」 70%的受訪德國企業預計,美國的貿易政策將對其業務產生負面影響。去年美國市場還被視為增長的希望所在,如今在所有市場中,與美國有業務往來的德國企業的處境惡化程度最為嚴重。
企業在不同地區面臨的挑戰有所不同。在美國,新增關稅成為企業面臨的主要障礙。據DIHK統計,已有50%的企業感受到壓力,而前一年這一比例僅為四分之一。在中國,企業主要受到必須在當地生產的規定影響。在歐元區內部,主要問題則是繁瑣的行政手續和更難獲得公共合約等「內部障礙」。總體來看,23%的受訪企業預計今年海外業務將進一步惡化,而僅有15%的企業對未來持樂觀態度,認為形勢會有所改善。
對美汽車出口國警告可能產生更廣泛影響
美國銷售的汽車中,有一半是在本土生產的,而進口車輛中,約一半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此外,日本、韓國和德國也是主要供應國。
日本稱這一關稅決定「極其令人遺憾」。日本首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重申,希望日本能夠被豁免此類關稅。 (相關報導: 川普要解散美國之音,聯邦法官不讓!禁止政府對其「解雇、裁員、停職、休無薪假」 | 更多文章 )
「日本在美國進行了大量投資,並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並非所有國家都如此……我們是在美第一大投資國,」石破補充道。他表示,如果日本無法獲得豁免,「所有選項自然都會被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