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喜歡讓任何製造產業「再次偉大」,而為了讓美國再度成為全球造船大國,這次他計畫對所有來自中國的貨船徵收高昂的港口費,以鼓勵各大海運公司改買美國製的船舶;此一想法立刻引發眾多專家質疑,認為這樣做不僅不切實際,反倒先傷害了美國自身的經濟。丹麥韋斯普契航運諮詢公司(Vespucci Maritime)執行長詹森(Lars Jensen)對此直言:這些政策一看就是外行人寫的。
《華盛頓郵報》23日指出,此次的港口費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草擬的新政策,要對每次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擁有」或「中國製造」的船隻,徵收最高可達15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4952.7萬元)的費用。美國政府會將徵收的數百億美元,補貼陷入衰退的國內造船業。
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提出了一個複雜的收費方案,並計劃在週一(24日)舉行公開聽證會。根據《華盛頓郵報》,其中一種方案是對每次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海運公司徵收;第二種是按照船隊中有多少中國製船舶的比例來徵收;第三種則是根據海運公司未來訂單中,向中國造船廠下單的比例徵收。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指出,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槓桿、消除中國海運的主導地位,並暗示川普可能會與北京進行談判。
《華盛頓郵報》指出,如果川普政府真的實施徵收港口費,三大海運聯盟可能會將中國製的貨船,從美國航線調往歐洲以避免額外成本。部分而受影響的船隻可能會選擇停靠加拿大或墨西哥的港口,而不是在美國港口卸貨,這將導致美國碼頭工人和送貨司機的生意大減。
佛羅里達州韋斯頓「Gisholt Shipping」總經理漢斯・勞(Hans Laue)表示,長期租用中國製船舶的小型航運公司恐將因此破產,尤其是那些經營南佛州與墨西哥灣沿岸,或前往牙買家、開曼群島、多明尼加等加勒比地區的業者:「這些公司在美國雇用了數百甚至上千名員工,一旦開始徵收港口費,他們恐怕會瞬間失業。」
2025年3月10日。一艘貨船停靠在加利福尼亞州聖佩德羅的洛杉磯港。(AP)
世界航運理事會(WSC)主席克拉梅克(Joe Kramek)表示:「這將嚴重衝擊美國經濟,讓洛杉磯、長堤、紐約等地出現類似新冠疫情時的堵塞狀況。」停靠小型港口的船隻將會減少,例如加州奧克蘭港(Port of Oakland),這會使美國主要出口商的運輸成本上升,出口變得更加困難、進口也會受到影響。仰賴散貨船運輸穀物等商品的農民將首當其衝,被迫將農作物運送到數百英里外的南加州港口,大大拉高成本。
路易斯安那州梅泰里「Southport Agencies」總經理拉格雷茲(Kevin LaGraize Jr. )在提交給USTR的意見書中警告:「這項費用將對美國出口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丹麥韋斯普契航運諮詢公司(Vespucci Maritime)執行長詹森(Lars Jenson)也批評道:「這些政策看起來是由完全不了解海運供應鏈運作的人寫的。」
這項「港口費」只是行政命令草案的一部分,該草案名為「讓造船也再度偉大」(Make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根據《華盛頓郵報》取得的文件,草案總計有8頁,川普政府目前還在進行最終調整。
根據英國造船和海運業分析機構克拉克森(Clarksons Research),美國製造的船舶只佔全球商船總噸位的0.1%,反觀中國佔54%、南韓及日本則分別是28%和12%。此外,根據美國海軍的數據,中國目前的造船能力是美國232倍。中國造船廠不只在數量上領先,在價格上也具有壓倒性優勢,《華爾街日報》指出,一艘在美國費城製造、可容納3600個20英尺貨櫃的船隻造價約3.33億美元,而類似的船隻在中國的造價只要5500萬美元。
2011年9月15日。工人在中國東北遼寧省大連郊區長興島的STX造船廠建造船體。(AP)
該草案指出,美國「迫切需要重振造船和海事產業」,並提出一系列政府支持措施,包括對中國貨物裝卸設備徵收關稅,以及針對中國製船舶的額外費用。根據2月27日的草稿,川普預期會要求國會設立專門的資金來源,以支持新的造船計畫。
根據美國政府說法,一旦有了政府支持,復甦後的美國造船業將能搶下現在由中國、南韓或日本造船廠承接的訂單。美國出口商也被要求在7年內,達成15%的貨物由美國船隻運送;而這個比例現在幾乎是零。對此海運專家表示政府的計畫根本不切實際,認為此一目標至少需要聯邦政府數十年的穩定支持才有可能實現,且在美國造船業尚未建立起前,對中國船隻徵收高額費用只會增加運費,並擾亂全球供應鏈。
罕見獲得兩黨支持
川普推動復興美國造船業的計畫不只罕見的獲得兩黨支持,更獲得國內民眾的高度贊同。根據晨間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3月10日到12日為美國製造業聯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 AAM)進行的民調,72%的美國人認為美國不能再依賴中國和其他外國製造商來建造船隻。
這項針對2204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調查顯示,許多人擔憂中國在全球價值1500億美元的海運產業中的主導地位,認為這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僅有11%的人認為美國可以依賴中國和其他國家來為其提供商業與軍事船隻。
《華盛頓郵報》指出,早在拜登(Joe Biden)政府時期,一些工會就曾要求政府協助振興美國造船業;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在今年1月、拜登卸任前幾天,提出一份182頁的調查報告,認定中國政府透過「大規模國家資助、強制技術轉讓、竊取智慧財產權,以及排擠外國企業」,來鞏固其在全球海運市場的主導地位。報告指出,中國在全球造船訂單中的份額從1999年的不到5%,上升到2023年的超過50%,這不僅剝奪了美國造船廠的生意,還造成美國經濟的「危險漏洞」。
中國在造船業的主導地位也具有軍事意涵。根據2023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RS)的報告,即使美中關係持續惡化,美國海軍仍向中國造船廠購買郵輪和雜貨船。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在18日的演講中表示,美國造船業的衰退是「去工業化」的縮影,這不僅影響國家安全,也威脅美國勞工。他對比二戰時期的輝煌成就,當時「美國船廠每兩天就能交付3艘船」,而如今美國一年只能製造5艘。
白宮顧問魏塞(Michael Wessel)表示:「振興本土造船業不僅可行,更是當務之急。」然而,《華盛頓郵報》指出,美國造船業的復興面臨諸多挑戰,目前,美國造船廠幾乎完全仰賴軍方的訂單,在商船市場的影響力為乎其微。近年來唯一的大型商船訂單來自夏威夷航運公司「Matson」,該公司在2022年向費城的「Hanwha Philly」造船廠訂購了3艘中型貨輪。
全球航運權威媒體《勞氏日報》(Lloyd's List)的分析師威明頓(Rob Willmingtom)說:「中國造的船符合市場需求,只要客戶拿設計圖給中國造船廠,他們就能照做,而且價格比南韓便宜20%。問題是,美國造船廠缺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