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雯娜.海森(Ravenna Helson)是研究女性一生的先驅。1950年代是她科學生涯的早期階段,她對女性的創造性智力很感興趣,並採訪了數學和物理科學界的女性先驅──心理學科學幾乎完全漠視這個領域。之後她將科學想像,轉向了身分的發展問題。當時所有關於身分和人生歷程的縱向研究幾乎針對男性,另外半數人口的終身發展則依舊是謎。1959年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出版《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的前幾年,海森發起史上對女性生活最長久的縱貫研究,即米爾斯縱貫研究(Mills Longitudinal Study)。這項研究追蹤了1959年和1960年、約110名畢業於米爾斯學院的女性的一生,並持續至今。該研究對於女性一生中的身分轉變與不變,有了基本的發現。
1999年海森到我的辦公室,用淡淡的德州腔、溫柔慷慨地提議,她收集了研究對象的大學畢業紀念冊照片,問我有沒有興趣跟她的學生莉安.哈克(LeeAnne Harker)一起探討這些畢業生的微笑照,能否揭示她們未來30年的人生。我的科學腦中傳統的一面很想婉拒,畢竟在如此人為的環境下(由陌生人拍攝畢業照)捕捉到的瞬間(快門打開的幾毫秒內),能否真的預測出個人生活中任何具有意義的事,實在違反了個體科學研究的最高法則。在個體研究中,典型的做法是多次收集個人在各種情境下,具代表性的行為。更具代表性的觀察採樣,能對研究個體做出更可靠的推論。如果你想知道該和誰結婚,或和哪位朋友旅行,最好看看他們昨晚沒睡飽後,早上會不會有起床氣;看他們處理衝突的壓力時、經歷痛苦時、在他們母親和前配偶身邊時,以及萬事順利時的樣態;而不只看他們在雞尾酒會上,兩眼發光、妙語如珠的模樣。僅憑一張畢業紀念冊照,便作為潛在身分衡量的標準,至少在這方面是很有爭議的。
用靜態照片來辨別肌肉運動的想法,同樣有問題。所有關於臉部表情的研究,都依賴錄影帶或動態圖片,臉部肌肉運動的始末變化十分顯見。例如,在識別杜氏微笑時,得看到魚尾紋、面頰提升和眼袋,所有這些細微的判斷,最好依據隨影帶播放而出現或消失的動作。
但哈克和我很勇敢地花了一個星期,解析這110位女性的畢業紀念冊照片,仔細尋找顴大肌和眼輪匝肌的活動證據,並以一組從0到10的分數,標示每位女生的微笑溫暖感。
然後我們將微笑的溫度分數,跟海森趁這群校友返回柏克萊實驗室時,收集到的寶貴資料連結起來。她們通常從很遠的地方飛過來,分別在她們27歲、42歲和52歲時採樣。資料中包括她們的日常壓力、個性、婚姻健康狀態,以及步入中年時,對人生意義和幸福感的測量。
我們發現了溫暖微笑的好處,與本書對微笑的分析相符,也許同時促使閱讀這項研究的讀者,到衣櫥裡翻找自己的畢業紀念冊。溫暖的杜氏微笑促進高「仁」率和生活的意義。 (相關報導: 誤以為陌生人的情緒跟影集演得一樣「透明」易懂《解密陌生人》選摘(1) | 更多文章 )
20歲時,表現出更溫暖強烈的杜氏微笑的米爾斯校友,據報在往後30年裡,日常的焦慮、恐懼、悲傷、痛苦和絕望感都較低。很可能是因為微笑刺激了與壓力相關的心血管,而減輕焦慮和痛苦。那些擁有強烈杜氏微笑的人還回報說,她們與周圍的人感覺更親近,可見微笑有助於引發與他人的信任和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