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從鯰魚到具有狼性的哈士奇─數位保險的前景

金管會開放設立數位保險公司,盼業者成為『狼性哈士奇』,以創新技術與競爭力突圍市場,推動台灣保險產業數位轉型。(資料照,陳怡慈攝)

金管會開放設立數位保險公司,盼業者成為「狼性哈士奇」,在市場上創新突圍、展現競爭力。

自2016年以來,金融科技(FinTech)與數位轉型的浪潮席捲全球,各國監理機關紛紛調整政策,以促進數位金融服務的發展。金管會於2024年底宣布開放設立「數位保險公司」,以加速保險業的數位化進程。對此,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形容未來的數位保險公司應是「具有狼性的哈士奇」,意味需要既具備創新能力且又能在市場中展現競爭力的企業。

過去金管會曾開放申請設立純網路保險公司,希望新進者能夠帶來「鯰魚效應」,即透過新業者的競爭刺激市場活絡,促使既有保險公司提升效率、創新產品。然而,由於當時的市場條件與監管限制,最終並未成功設立任何純網路保險公司。因此,「鯰魚」未曾進場,市場上的「沙丁魚」仍舊按照原有模式運作,未受到顯著衝擊。

此次開放設立數位保險公司,或許主管機關不再只是期待「鯰魚」來攪動市場,而是希望引入「具有狼性的哈士奇」,代表新進業者不僅要有創新技術,更要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能夠真正對傳統保險產業形成衝擊與帶動變革。為了理解這一政策的影響,我們可以先了解數位保險公司(Digital Insurance Company)的定義與政策背景、潛在挑戰與市場機會,進而思考這些「狼性哈士奇」可能從何而來,又將如何影響台灣保險市場。

數位保險公司原是指從產品設計、銷售、承保、理賠到客戶服務,全部透過數位化平台運作的保險公司。此類公司通常不設立傳統實體據點,而是透過網路、APP或AI技術提供保險服務,以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並提供更個人化的保險體驗。金管會於2024年12月26日發布開放數位保險公司的六大政策方向,包括:

1.放寬業務範圍與營運模式:允許數位保險公司透過多元通路銷售保險商品,包括業務員、代理人或經紀人。

2.創新保護機制:對於數位保險公司開發的創新型保險商品或服務,提供6個月的創新保護期,必要時可延長。

3.調降最低實收資本額:財產保險公司降至5億元、人身保險公司降至10億元,降低進入門檻。

4.放寬發起人條件:刪除金融機構發起人與股東持股比例的限制,鼓勵多元主體參與。

5.開放國外數位保險公司設立分公司:吸引國外成功經營模式進入台灣市場,提升數位保險創新技術與人才。

6.不訂定申請設立期限:給予業者充分時間籌備,鼓勵提出可行的營運模式。

六項政策旨在降低進入門檻、鼓勵創新,並促進保險業的數位化發展,相較於先前的純網路保險公司的設立規劃,實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台灣保險市場滲透率高,儘管在財產保險市場較為淺碟及人壽保險市場漸趨飽和的環境下,數位保險公司仍有機會透過創新技術,開發針對年輕族群、碎片化保險、即時保險等新興市場的產品,例如:

•資訊驅動的健康保險:透過穿戴式裝置(如Apple Watch)監測健康行為,提供動態調整的保費折扣。 (相關報導: 永續績效成果斐然 金管會連年肯定 富邦人壽 獲頒永續金融評鑑保險業前25%殊榮 更多文章

•短期與場景式保險:如共享經濟工作者的職業責任保險、短期旅遊保險、寵物保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