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身家豐厚的單身男子,一年收入4、5000英鎊,對我們的女兒來說是多好的一樁婚事啊!」當著名小說《傲慢與偏見》在1813年發行之際,讀者一定曉得這筆收入有多可觀,作者珍・奧斯汀(Jane Austen)也不需要說明為什麼班內特太太(Mrs Bennet)會如此興奮,因為當時的人都知道:彬格萊先生(Mr Bingley)是個繼承人,而致富的最佳途徑不是努力工作,而是嫁對人。
時光快轉到今日,富裕國家的財富分配方式,正越來越像奧斯汀筆下的世界:「繼承致富」強勢回歸。
根據牛津大學經濟學史教授布勞德伯里(Stephen Broadberry),依照不同的計算方式,1800年代早期的1萬英鎊相當於現在(2017年)的83萬英鎊(約合新台幣3523萬元)到6185萬英鎊(約合新台幣26億元)都有可能。
由於追蹤不易,政府統計機關很少公布有關遺產的數據,不過《經濟學人》還是收集了各國學術研究的估算數據,這些數據衡量每年「遺產流」(inheritance flow)的價值,包括人們透過藝術品、現金、房地產等方式傳給繼承人的財產總額。
根據《經濟學人》的整理,在1990年,一些富裕國家的遺產總價值曾相當於該國GDP的20%以上;進入20世紀,遺產數額逐漸下降,但近幾十年又大幅回升;到2010年代末,各國的遺產總價值大約占一國 GDP 的 10%。預計富裕國家的人們將在今年合計繼承約6兆美元(超過197兆新台幣)的財富。
根據瑞銀(UBS)數據,2023年,全球有53位億萬富翁是靠繼承致富,這個數字已接近靠工作努力賺到億萬身家的84人。從歷史數據來看,法國的遺產總價值相對於該國總產出的比例,自1960年代以來已經翻倍;德國則是比1970年代多出2倍之多。在英國,1980年代出生的人相較於上一代,遺產占收入的比重高出2倍;而義大利現在的遺產總價值,則是相當於該國GDP的15%。《經濟學人》對此開玩笑地表示,如果班內特太太穿越到現代,或許會積極安排女兒們參加羅馬上流社會的宴會,尋找富到流油的繼承人做女婿。
另一方面,在美國,你每賺100美元工資的同時,那些富裕家庭的子女正從過世的長輩那裡繼承約20美元的遺產。但這些數據仍低估了「繼承致富」的威力,《經濟學人》指出,由於現代家庭規模縮小,遺產繼承人也隨之變少。以英國為例,由於出生率下降,近幾十年來,平均每位繼承人獲得的遺產增加了約6萬英鎊(約合新台幣254萬元),漲幅達24%。換句話說,有兄弟姐妹固然不錯,但那是有代價的。
(相關報導:
有錢人為何都會越來越有錢?研究發現4個富人和普通人的差異,學起來才能儘早財富自由
|
更多文章
)
遺產稅下降:富者更富
遺產稅的降低,讓繼承人能保留更多財富。在20世紀初,美國和英國的遺產稅收入曾占總稅收的9-17%不等,但到了20世紀下半葉,政治人物開始反對這類稅收。有些人是受到遊說團體影響,另一些人則擔心全球化會讓富人為了避稅而移民。如今,富裕國家的遺產稅收占政府總收入的比例已剩下不到1%,而澳洲、加拿大、印度、挪威和俄羅斯等國甚至已經完全取消遺產稅。美國也有不少人希望政府跟進——從1976年到2000年,美國已有超過20州廢除財產轉移稅(如贈與、遺產稅等)。
流行文化也反映出遺產的重要性,熱門影集《繼承之戰》(Succession)講述一群手足如何爭奪父親的媒體帝國家業;電影《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則描述一名女子嫁入新加坡豪門的故事。暢銷小說也常探討遺產帶來的影響,例如辛西亞・狄普莉絲・史威尼(Cynthia d’Aprix Sweeney)的《安樂窩》(The Nest)和蘭切斯特(John Lanchester)的《資本論》(Capital);在《資本論》中,一名角色繼承一棟在倫敦的房子後,作者寫下「這筆帳實在太清楚、太令人難過了。一方面,她失去了母親;另一方面,她得到一大筆現金。」
影集《繼承之戰》(Succession)劇照。(取自繼承之戰官方IG: @succession)
「繼承致富」強勢回歸的三大因素
繼承致富為何回歸?有賴於這三大因素:財富增加、人口結構改變和經濟成長放緩。
兩次世界大戰後,財富相對於國民收入的價值大幅縮水——許多歐洲建築在戰爭中被摧毀,高通膨讓現金和政府債券貶值,政治人物開始偏愛高額的財富稅和國有化政策。許多富裕的家庭,包括范德比爾特家族(Vanderbilts),便在這段時期敗光了家產。
然而近幾十年來,尤其是房地產的價值大幅上漲,《經濟學人》指出,英國民眾擁有的房產總價值,從1990年代中期約1兆英鎊(約是GDP的130%),成長到近期的7兆英鎊(約是GDP的270%)。此外,財產稅不再受到青睞、股市表現亮眼、通膨持續低迷(直到最近才升溫),再加上財富管理機構和指數基金的興起,都讓富人們能避免步上范德比爾特家族的後塵,成功維持並持續累積財富。
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因為恰逢房價和股市飆升,掌握了大量財富。德國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0%,卻握有全國三分之一的財富;美國的嬰兒潮世代人口也同樣占約20%,卻擁有全國一半的淨資產,相當於82兆美元。如今,這批嬰兒潮人口逐漸凋零,並將數額龐大的遺產留給後代。
最後一個因素與經濟成長有關。2014年,巴黎經濟學院(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和當時仍在倫敦政經學院(LSE)的祖克曼(Gabriel Zucman)發現,經濟成長較慢的國家會累積更多財富,因為儲蓄和財富累積的速度比經濟成長快。近年來,由於人口和生產力成長疲弱,富裕國家的GDP成長明顯放緩,美國和愛爾蘭等經濟成長較快的國家,似乎較不受到繼承致富的影響,相反地,德國與義大利等成長緩慢的國家,繼承致富的影響更為明顯。
如今的社會就像這樣,在法國,前1%的繼承人所得,再度超過前1%的勞動者所得。這種變化對經濟影響深遠:如果年輕人將目標放在「找個有錢人嫁了」,而非創業創新,長久來看將削弱一國的經濟活力。目前,富裕國家的創業率已出現長期下降的趨勢。
貧富差距擴大
繼承遺產不僅改變一國的經濟模式,同時加劇了社會不平等。根據美國聯準會(Fed)的數據,收入排名前5%的美國人,平均每人繼承超過5萬美元,而中等收入者僅約5000美元。此外,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社會學教授阿什曼(Hero Ashman)和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經濟學副教授紐穆勒(Seth Neumuller)研究發現,跨世代的財富轉移,解釋了黑人和白人間約四分之一的財富差距。
房地產市場也受到嚴重影響。金融機構「Legal & General」的研究顯示,如果「爸媽銀行」(Bank of Mum and Dad)是一家企業,它將是美國前十大的房貸機構之一。有了家人的「金援」,年輕人擁有房產的機會大大提升,甚至可能因此增加三分之一以上,至於那些沒有家人支援的年輕人,就只能「望房興嘆」了。
重塑婚姻市場
這些發現也對婚姻市場影響深遠:與其找一個聰明或努力工作的人,不如找個現代版的「彬格萊先生」結婚。舉例來說,「繼承者富承芳」和「無金援者獨力娜」,兩人年薪都是180萬元,超過全台90%的受僱員工(行政院主計總處112年資料),而兩人都想要購買一間價值4000萬的房屋。
但問題來了:「繼承者富承芳」的父母早已為她準備好一套這樣的房子,讓她無需為房貸煩惱;而「無金援者獨力娜」就沒這麼好運了,儘管她省吃儉用,每月存下一半的稅後所得,但想買下4000萬的房子,還得花上5、60年(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那麼如果是你,你會選誰結婚?
《經濟學人》指出,在美國較富裕地區的年輕人已經毫不避諱地討論「嫁入豪門」的重要性。經濟學家則研究所謂的「選擇婚配」現象,指的是人們傾向與自己條件相似的對象結婚:過去的研究多關注教育或收入,但最新的研究顯示,「繼承人」的身份也成為影響婚姻選擇的重要因素。
在各國政府仍持續縮減遺產稅的情況下,預計未來幾年將會出現一個比《傲慢與偏見》時期還要更為穩固的「繼承者階級」;對某些人來說,這可真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