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2025致富寶典:若沒有富爸爸,趕快找個有錢人結婚

2025年3月7日。在俄羅斯莫斯科,婦女們在街上散步。(AP)

「一個身家豐厚的單身男子,一年收入4、5000英鎊,對我們的女兒來說是多好的一樁婚事啊!」當著名小說《傲慢與偏見》在1813年發行之際,讀者一定曉得這筆收入有多可觀,作者珍・奧斯汀(Jane Austen)也不需要說明為什麼班內特太太(Mrs Bennet)會如此興奮,因為當時的人都知道:彬格萊先生(Mr Bingley)是個繼承人,而致富的最佳途徑不是努力工作,而是嫁對人。

時光快轉到今日,富裕國家的財富分配方式,正越來越像奧斯汀筆下的世界:「繼承致富」強勢回歸。

根據牛津大學經濟學史教授布勞德伯里(Stephen Broadberry),依照不同的計算方式,1800年代早期的1萬英鎊相當於現在(2017年)的83萬英鎊(約合新台幣3523萬元)到6185萬英鎊(約合新台幣26億元)都有可能。

由於追蹤不易,政府統計機關很少公布有關遺產的數據,不過《經濟學人》還是收集了各國學術研究的估算數據,這些數據衡量每年「遺產流」(inheritance flow)的價值,包括人們透過藝術品、現金、房地產等方式傳給繼承人的財產總額。

根據《經濟學人》的整理,在1990年,一些富裕國家的遺產總價值曾相當於該國GDP的20%以上;進入20世紀,遺產數額逐漸下降,但近幾十年又大幅回升;到2010年代末,各國的遺產總價值大約占一國 GDP 的 10%。預計富裕國家的人們將在今年合計繼承約6兆美元(超過197兆新台幣)的財富。

根據瑞銀(UBS)數據,2023年,全球有53位億萬富翁是靠繼承致富,這個數字已接近靠工作努力賺到億萬身家的84人。從歷史數據來看,法國的遺產總價值相對於該國總產出的比例,自1960年代以來已經翻倍;德國則是比1970年代多出2倍之多。在英國,1980年代出生的人相較於上一代,遺產占收入的比重高出2倍;而義大利現在的遺產總價值,則是相當於該國GDP的15%。《經濟學人》對此開玩笑地表示,如果班內特太太穿越到現代,或許會積極安排女兒們參加羅馬上流社會的宴會,尋找富到流油的繼承人做女婿。

另一方面,在美國,你每賺100美元工資的同時,那些富裕家庭的子女正從過世的長輩那裡繼承約20美元的遺產。但這些數據仍低估了「繼承致富」的威力,《經濟學人》指出,由於現代家庭規模縮小,遺產繼承人也隨之變少。以英國為例,由於出生率下降,近幾十年來,平均每位繼承人獲得的遺產增加了約6萬英鎊(約合新台幣254萬元),漲幅達24%。換句話說,有兄弟姐妹固然不錯,但那是有代價的。 (相關報導: 有錢人為何都會越來越有錢?研究發現4個富人和普通人的差異,學起來才能儘早財富自由 更多文章

遺產稅下降:富者更富

遺產稅的降低,讓繼承人能保留更多財富。在20世紀初,美國和英國的遺產稅收入曾占總稅收的9-17%不等,但到了20世紀下半葉,政治人物開始反對這類稅收。有些人是受到遊說團體影響,另一些人則擔心全球化會讓富人為了避稅而移民。如今,富裕國家的遺產稅收占政府總收入的比例已剩下不到1%,而澳洲、加拿大、印度、挪威和俄羅斯等國甚至已經完全取消遺產稅。美國也有不少人希望政府跟進——從1976年到2000年,美國已有超過20州廢除財產轉移稅(如贈與、遺產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