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創新低!母胎單身、單親生子、開放式關係—年輕世代如何改寫婚戀規則?

(盧逸峰攝)

30歲前,Gina深信滑交友軟體要跟工作一樣積極。為了在適婚年齡結婚、生小孩,她設定嚴格目標,每天花三到六個小時與人聊天配對,還規定自己一週要出門約會兩次。

但約會超過五十個男性後,她移除了那個程式。

「滑到最後已經不開心了,而是壓力,無法再陷入談戀愛。」如今37歲的Gina告訴BBC中文,她已經不強求遇到「過一輩子」的另一半。

但她從未放棄想生小孩的念頭。前年,她在單身的情況下,到海外生殖機構借精生子,並在去年11月生下一名男孩。

「我不想再等到那個人出現,就是幾年後有了另一半,我也沒辦法40歲打一個針,讓子宮回到30歲。」

Gina的選擇反映台灣年輕世代婚戀價值觀正在轉變。

有台灣學者指出,社會主流仍相信「先婚後育」,多數年輕人因難以遇到理想伴侶,導致遲遲無法進入婚姻、養育下一代,成為台灣生育率持續走低的主要原因。

現代女性平權意識覺醒以及年輕一代的經濟困境,也在某種程度上讓問題更加複雜。

學者:三分之二台灣年輕人沒有交往對象

20年來,台灣單身人口不斷增加,根據台灣行政院內政部統計,2023年與Gina同世代、35到39歲的台灣人未婚比例為47.6%,比2000年多出整整25%。

與此數據緊密扣連的,是台灣在全球墊底的低生育率。2003年,台灣總生育率首次跌破1.3,正式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二十年間生育率不見回升跡象,2022年更降至歷年最低的0.87,並在去年維持低點,僅高於韓國的0.72人,為全球第二低。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更預測,台灣將於今年成為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專長人口學、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鄭雁馨解釋,台灣人晚婚或終身未婚,是造成台灣低生育率的主因。她連續兩年調查一萬名20到49歲的適婚年齡者後更發現,不分性別、三分之二的台灣年輕人身邊沒有穩定交往或約會對象。

「結果顯示他們八成以上想結婚,但找不到合適對象。」鄭雁馨說。

台灣多數適婚年齡者所面臨的困境,Gina感同深受。

「我曾以為順其自然就會遇到另外一半,會結婚、就會生小孩。」Gina說。

Gina 是他人眼中事業成功的單身女性。她來自花蓮,大學畢業後便留在台北生活,做過業務、外商獵人頭,年輕就升職為新創科技公司的主管,靠存款跟貸款在新北市市區買房。

她個性獨立自主,對生活就有明確規劃,假期就出國旅遊,熱衷登山、滑雪等戶外運動,還考有瑜珈的專業師資證照。但以同樣積極的態度面對網路交友,三年內約會超過50人,仍未遇到理想結婚對象。

Gina 解釋,她交往經驗不多,有男性認為其情感表達太直接,不符合傳統「男追女」的交往模式,「女生這樣太積極、有點攻擊性」。也有人認為她太專注工作,不適合結婚;當他們發現她收入比較高時,更備感壓力。

「他們會害怕,當你什麼都會,他們好像就不需要存在了,無法崇拜他們、依賴他們。」 (相關報導: 飛行員輸入錯誤攻擊座標!南韓KF-16戰機誤炸京畿道住宅區,8枚炸彈落地釀29傷 更多文章

傳統觀念與女性角色變遷產生衝突

台灣被認為是亞洲性別平權進步的國家,但多項研究指出,傳統「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依然普遍存在,高收入或高學歷女性更難以找到相匹配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