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院際調解到「共治之路」

總統賴清德(中)召集五院會商國政。(中央社提供)

總統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上播放《威廉神預言》影片,內容是在總統大選期間,過去他在政見發表會上批藍親中,外界質疑此舉可能加劇政治對立,也引發了刻意要為罷免加溫疑慮。

在民主政治中,當總統所屬政黨在國會中屈居少數地位,即所謂的「朝小野大」,施政本就將會面臨諸多挑戰。此時,總統如何運用憲法賦予權力,特別是院際調解權,以及如何與在野黨協商合作,成為關鍵課題。

賴總統雖然日前啟動院際協調而邀五院院長共商國是,看似展現「善意正面」的第一步,但是後續若無人讓步,恐怕只是五院茶敘戲碼,終究還是政治對壘來全面罷免。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四條,總統在行政、立法、司法等院之間發生爭執時,得召集各院院長會議,以調解之。然而,歷史經驗顯示,院際調解權的行使並非易事。例如,2000年陳水扁總統因核四停建爭議,嘗試召開院際協調會議,但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不予認同,導致調解未能進行。

院際調解權的行使需要各院領導人的合作與支持,否則難以達成預期效果,總統在行使此權力時,應謹慎評估其合法性與適當性,避免引發憲政爭議。在面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其他國家的經驗或可提供參考。以法國為例,法國曾多次出現總統與國會多數黨派不同的情況,形成所謂的「左右共治」。在這種體制下,總統任命來自國會多數黨的總理,雙方共同治理國家。然而,這種共治模式的成功,有賴於雙方的妥協與合作,以及成熟的政治文化。 

相較之下,台灣的政治環境與法國不同。過去數次面臨「朝小野大」局面時,未能形成共治的慣例。這可能與台灣的政治文化、政黨互信程度以及制度設計等因素有關。在「朝小野大」的局勢下,總統應採取更為靈活與開放的施政策略,以確保政策的推行與國家的穩定發展。

「朝小野大」的局勢對總統的施政確實帶來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促進政治成熟與民主深化的契機。總統應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尋求與在野黨的合作,透過協商與妥協,共同推動國家發展,從院際調解走向「共治之路」。 (相關報導: 風評:曹興誠的鈔票和他的女人 更多文章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