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罷免是民主的最佳手段,還是最後手段?

發動罷免高雄選區立委黃捷、許智傑的罷免團體2月13日到中選會遞件。(資料照,柯承惠攝)

罷免權普遍進入台灣大眾的視野,大抵可從韓國瑜市長在2020年因罷免案卸任為始。但事實上,罷免權在台灣的歷史可推至更早以前,後伴隨民主深化歷經數次修改,最近一次的選罷法改革(2016),更將罷免門檻調整得更加親民,也從寬原有的限制,一舉打破20多年來的舊程序,也為台灣帶出新氣象。

罷免權在台灣

何為罷免權?它被歸屬於公民參政權中,目的是使失職或違法的政客負起相應的政治責任,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選票提前結束其任期。這種權利也被視為直接民主的展現。

然而不同國家間,相異的選舉制度與政黨脈絡,競選成本也因此大相逕庭。以台灣為例,我國在相對多數決以及「人」為焦點的選制下,所需依靠的宣傳和人事動員費,平均下來一位候選人就得花費上千萬(甚至更多)。若再從所費不貲的選舉走向罷免,又是一筆鉅額開支,後者更可能因職務不同,產生均值以上的數字。

簡單回顧近幾年重要的罷免事件。2017年的罷昌案,幾乎可作為罷免熱的先河,但細究不適任的理由時,卻不難發現幾乎描述性的言論,難以痛點該立委的實際缺失。最終,支持罷免的人數雖在比例上完勝反對者,可在總人數未達門檻的前提下,罷免案依舊宣告失敗。三年後,韓市長的罷免案更進一步將罷免權推至大眾視野,並在高雄市民的高度參與下罷免成功。後來短短兩年,桃園市議員王浩宇、臺中市立委陳柏惟,以及台北市立委林昶佐的罷免案也相應而生。綜觀來講,罷免案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今年更因國會爭議,達到始無史無前例的高峰,之後甚至恐對我國立法部門做出大換血...。

罷免的問題

在很多時候,罷免權雖能顯化民主社會中的政治參與感,卻也可能衍生社會對立和極化不安。相比「賦權於民」的初衷,在缺乏溝通和模糊的問題意識下,將罷免視為政治表達的唯一方式,反而弱化了公民社會的發展。如今我們所在乎的議題,是否能透過罷免來直球對決?對決下又能否為帶來預期結果,更是值得深思。

這種程序如同一把雙面刃,一面讓人民以實際參與,意識到自身權利,從而更珍視寶貴的民主價值,但所經的流程也擴增了人民的負擔,尤其思慮不周下,恐帶來更負面的效果。大罷免潮中,人們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每位立委的去留與適任度,更是一大考驗。

結論

罷免,是我國人民的政治權利,然而該項權利應該被設計在良好討論和議題教育上。如台灣時常透過選舉時的黨派互換,來對政治人物做出提醒,這固然是件好事,但作為民主社會中的公民,我們的任務並非只有提供選票價值,更重要是能在反思下做出理性的選擇。台灣給了人們一個很好的空間,開放、自由,使得由下而上的力量成為可能,但倘若我們缺乏對問題的重視,很可能正在無聲息地削弱你我都珍貴的資源。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 (相關報導: 藍營罷免連署爆「亡者簽名」 綠委批:不檢討還想甩鍋民進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