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璋觀點:台灣電商的破局之路─會員經濟引領價值戰新時代

筆者認為,台灣電商應採取會員制、商品精緻化的目標前進,方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殺出生路,圖為在歐美各國掀起熱潮的電商平台TEMU。(美聯社)

在當今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對岸的中國電商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與發展。作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商之一,中國電商憑借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創新的商業模式、高效的物流網絡以及強大的技術支持,展現出強大的活力與競爭力。然而,隨著市場逐漸進入瓶頸期,消費需求的分層分類態勢愈發顯著,尤其是對生活品質提升的需求不斷增長,電商行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在此背景下,各大電商平台紛紛調整戰略,從單純的低價競爭轉向價值競爭,通過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探索新的增長路徑。例如,某知名電商平台以「多快好省」為核心價值主張,憑借強大的物流體系、品質與服務保障、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技術創新,持續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另一平台則以品牌與品質優勢、豐富的商品種類、數據驅動的精准營銷以及高效的供應鏈整合,成為品牌商家與消費者的重要連接平台。這些平台各具特色,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中國電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更是可以成為台灣電商在相互競爭之中學習與借鑒之處。

再看台灣的電商市場,近年來快速成長,但也面臨同質化競爭和創新不足的挑戰。隨著全球付費會員制電商的興起,這種以會員經濟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筆者結合本身的國際經驗和觀察台灣市場的獨特性質,加上個人在中國電商戰局中,參與實戰的經驗與創新模式,在面對超大電商集團時,如何用有限資源進行破局之戰,有過多年實踐並還能活的小而美。

其中,更將以在2016年開始於上海創建當時中國最大付費會員制電商實踐經驗,並深入探討台灣電商市場的發展現狀、會員經濟的內涵與價值,以及如何透過會員經濟推動價值戰,為台灣電商的未來發展提供新思維與實踐方向。因此提出一套針對台灣市場的破壞式創新策略方案,助力台灣本地電商市場轉型升級。

一、台灣電商市場發展現狀

台灣電商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如今正站在轉型的關鍵節點上。從早期的價格戰到如今的價值戰,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會員經濟作為一種創新模式,正逐漸成為台灣電商突破困境、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

然而,台灣電商市場面臨多方面的挑戰與變革。首先,電商平台競爭日益激烈,蝦皮、momo、PChome 等主流平台在市場中各自占據不同定位,然而商品與服務的同質化問題依然存在。價格戰雖能帶來短期流量,但對於平台的長遠發展來說,壓縮利潤空間,影響品牌忠誠度與用戶留存率。

其次,消費者行為與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台灣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購物體驗與品牌價值,單純的低價策略已無法滿足消費者對品質、服務與個人化體驗的期待。此外,疫情的影響加速了線上購物習慣的養成,許多品牌與商家也開始探索新型電商模式,如直播電商、社交電商與訂閱制會員經濟,以提升消費者黏著度。 (相關報導: 跨境電商Shein求生放大絕!要求中國供應商赴越南建廠,反制川普關稅大棒出「這1招」 更多文章

同時,物流與供應鏈的優化也是台灣電商轉型的重要一環。雖然台灣的物流體系已相對成熟,但在最後一哩配送、智慧倉儲、退貨管理等方面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電商業者若能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提升物流效率與消費體驗,將能在競爭中取得更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