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富比世》(Forbes) 發布了首份億萬富豪榜,上榜的140人財富總計295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9兆6778億)。當時,全球首富是日本房地產大亨堤義明(Yoshiaki Tsutsumi),身家2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560億)。
全球財富情報機構Altrata的獨家數據顯示,如今,全球首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身家為419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3兆7573億),大約是堤義明巔峰時期財富的21倍,是美國家庭淨資產中值的200多萬倍。
近年來,隨著全球億萬富豪人數的急劇膨脹,一個新的超富裕群體已經出現,那就是超級億萬富翁:身家在5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兆6399億)或以上的人。馬斯克是全球僅有的24位符合這一稱號的人士之一。
Altrata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初,這些超級億萬富豪的財富占所有億萬富豪財富的比例超過16%,較2014年的4%大幅上升。他們的淨資產總計3.3兆美元(約合新台幣98兆3271億),相當於法國的名義國內生產毛額(GDP)。在這24人中,有16人屬於千億富翁,這意味著他們的淨資產至少為1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兆2794億)。
超級億萬富豪的崛起與全球房地產等奢侈品市場的一波明顯升勢同步,因為這些超級富翁在全球各地購買了大量豪宅。
專家表示,這些數據表明,超級富翁階層已經開始與普通富裕人群拉開距離,而且其中一部分人已被推升至新的高度。
「億萬富豪顯然一直控制著巨額財富,但現在談論的是億萬富豪群體內部的差異,」研究超級億萬富豪群體的Altrata思想領導力和分析主管Maya Imberg說。「這些富豪中,有些人的淨資產成長速度之快著實令人震驚。」
在紐約、邁阿密、棕櫚灘、洛杉磯和阿斯彭等主要豪宅市場,已經出現了專門面向億萬富豪群體的新建超高層大廈和豪華宅邸,全美各地單筆金額達九位數的房屋銷售也出現了爆炸式成長。
據Altrata稱,該公司榜單上的每位超級億萬富豪都直接擁有至少1億美元的個人住宅房地產,而且往往遠不止這些。Imberg說,在某些情況下,這個數字可能被嚴重低估了,因為房地產通常可以用配偶的名義持有,或者由這些億萬富豪的公司或控股公司擁有。
專家表示,超級億萬富豪的崛起標誌著全球超級富翁構成發生了轉變。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富有的人是工業巨頭: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將標準石油(Standard Oil)打造成了一個壟斷企業,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統治著鋼鐵行業,柯尼利亞斯.范德比(Cornelius Vanderbilt)通過鐵路積累了財富。但當時的時代是由實體基礎設施和製造業來界定,他們的財富雖然巨大,卻分散在了各個行業。1916年,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通過標準石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確認的億萬富豪。
在那段時間,一家公司的價值體現在房地產和機器等實物資產上,而如今推動價值上升的主要是知識產權以及規模和收益的前景。
如今的科技億萬富豪在超級億萬富豪群體中佔了很大一部分。除了馬斯克之外,還有亞馬遜(Amazon)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甲骨文(Oracle)聯合創始人拉里·艾利森(Larry Ellison)、Meta創始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谷歌(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微軟(Microsoft)前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
他們的財富幾乎完全與他們創辦的公司的股價以及未來的現金流掛鉤。貝佐斯、祖克柏和輝達(Nvidia)的黃仁勳(Jensen Huang)的財富最近都曾在一年內波動幾百億美元,具體取決於投資者的情緒。因此,他們的財富規模是前所未有的,但其波動性也是如此。
過去幾代人的財富積累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與那些人不同,如今科技驅動的經濟也可以讓科技公司創始人致富,短短幾年內就能積累巨額財富。例如,現已名譽掃地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創始人山姆·班克曼-佛里特(Sam Bankman-Fried)在2022年被捕之前,身家高達26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8529億),當時他還不到30歲。
「過去40年,我們經歷了巨大的技術變革,一些企業得以擴大規模,並創造了巨大的股東價值,」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研究金融和不平等問題的教授史蒂文·凱普蘭(Steven Kaplan)表示。「沃爾瑪(Walmart)就是一個例子,亞馬遜是另一個例子。如果沒有技術,這些企業不可能發展到如此規模。」
140: 1987年富比世全球億萬富豪榜上的億萬富豪數量
24:超級億萬富翁,即身價超過5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兆6403億)的人數
1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279億): 每位超級億萬富翁平均持有的個人房地產價值
16:符合「千億萬富翁」資格的超級億萬富翁,即他們的淨資產至少達到1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兆2812億)。
目前超級億萬富豪群體的構成還表明,世界上最富裕的人群中,繼承財富的億萬富豪變少了,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變多了。
報告稱:「在2005年《富比世》400富豪榜上,約有97位繼承了財富且仍在世的億萬富豪,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現在還在榜單上……如今仍在榜單上的少數財富繼承人和女繼承人在《富比世》富豪榜上排名跌落的可能性是上升可能性的三倍。」
這些變化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這要歸因於那一時期技術的巨大進步,以及隨之而來的商業全球化的興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約瑟夫·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表示,他認為超級富翁崛起的部分原因是反壟斷法無力對抗科技行業的壟斷力量。
「我們的反壟斷法非常適合標準石油公司,但在科技領域卻行不通,」他說。「壟斷力量催生了巨額財富的可能性。」
他還指出,如今的超級億萬富豪已經成為避稅大師,並且善於利用公司治理法律的漏洞,以薪水和獎金的形式攫取「巨額財富」。他說,一個例子是,過去一年裡馬斯克在法庭上爭取的特斯拉5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兆6403億)薪酬方案。
「這些人在公司層面和個人層面上都非常善於避稅,甚至比他們製造優質產品還要在行,」史迪格里茲說。「他們繳納的稅款占其利潤的比例應該讓他們感到羞愧。」這24位超級億萬富豪要麼不予置評,要麼沒有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估算億萬富翁的資產淨值本質上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雖然計算上市公司股票的價值較為簡單,但對非上市公司的價值進行估計則要困難得多。Imberg表示,Altrata的結論可能不同於《富比世》(Forbes)和彭博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的排名,原因在於方法論和股價的每日波動等因素。
億萬富豪資產淨值激增適逢美國國內經濟差距日益拉大。據聯邦數據,2024年,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49.2兆美元(約合新台幣1613兆)財富,約佔美國財富總量的30%。而在20世紀80年代末,最富有的1%家庭佔有23%的財富。
超級億萬富豪的崛起引發了對美國乃至全球財富分配和經濟權力未來走向的根本性質疑。對於是否應該允許億萬富豪的財富不受限制地成長,以此作為鼓勵創新的手段,或者當如此多的資本集中在如此少的人手中時,社會是否能夠公平運轉,經濟學家以及政界人士仍意見不一。
毫無疑問,財富集中在少數科技企業家手中賦予了這些人對政策、媒體和社會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馬斯克控制著SpaceX、特斯拉(Tesla)和X,影響著從太空探索到網絡言論等方方面面,最近還得到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的青睞。貝佐斯擁有《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祖克柏領導著Instagram、臉書(Facebook)和Threads,這些平台擁有數以十億計的用戶。這些超級億萬富豪在一個管制基本放鬆、監督頗為有限的數位化圈層運作。
自稱樂觀主義者的凱普蘭表示,他認為推動超級億萬富豪崛起的科技進步和全球化對社會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儘管在美國,這些趨勢已經損害了曾經驅動中產階級經濟成長的製造業。
經濟學教授、播客節目Capitalisn’t的主持人Luigi Zingales表示,他認為超級億萬富豪階層的崛起是資本主義在美國失敗的徵兆。
「一個好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不會過度獎勵任何人的制度,因為它會保持激烈的競爭,每一項新的創新都會被迅速複製,」他說。
Zingales指責美國法律體系讓科技公司得以過度保護其商業秘密和創新,從而使競爭變為不可能。「我完全贊同我們需要進行激勵,推動人們創新。然而,有人正獲得如此豐厚的回報,這表明激勵力度過大,我們本可以用少得多的激勵措施獲得同樣的結果,」他說。
史迪格里茲還警告說,財富不平等最終可能轉化為政治不平等,而政治不平等又會加劇財富不平等。「與普通美國人相比,這些人生活在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他們不必像普通美國人那樣與公立學校、公立醫院打交道,也不像普通美國人那樣依賴醫療保險,」他說。「這種深刻的分裂正在造成兩極分化,我認為這會破壞對社會運轉至關重要的團結。」
「過去人們很可能會說不會,但在今天,一切皆有可能,」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