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壯世代政策的必要性與啟示─從國際經驗看吳春城退場風波

台灣預計202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總人口比率20%,成為「超高齡社會」。(資料照,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提供)

台灣正面臨日益嚴峻的高齡化挑戰,勞動人口逐年縮減。然而,中高齡族群中許多人仍有意願也有能力繼續貢獻社會。如何讓這群「壯世代」成為經濟新動能,是各國共同面對的課題 。以日本為例,該國近年修法要求企業提供65歲甚至70歲的就業機會 ;在歐洲,許多國家透過彈性退休和在職訓練,延長勞動參與年齡,以緩解勞動力不足問題。相較之下,台灣過去對中高齡勞動參與的重視不足,《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簡稱壯促法)的通過正補上這塊缺口。壯促法旨在破除對中高齡者的偏見,鼓勵企業延攬經驗豐富的人才,並提供在職進修等支援措施,讓高齡化社會轉化為新的發展契機 。

然而,這項原本美意十足的政策近日卻陷入政治風波。部分質疑聲音將壯促法污名化為「圖利特定族群」的工具,甚至揚言廢除此法 。事實上,壯促法在立法院審議時並未遭遇跨黨派的強烈反對,藍綠白立委多認同其精神 。法案經朝野協商逐條討論,三讀順利通過 ,凸顯其立意獲得廣泛共識。倘若因政治鬥爭而輕率廢除,不僅扼殺中高齡者發揮價值的機會,更將動搖立法政策連續性的可信度。

在此風波中,提案人吳春城委員的應對展現了難得的政治智慧。他在壯促法遭受抹黑之際,沒有選擇強硬對抗或推諉責任,而是毅然決定請辭立委一職,以保全政策成果。吳春城辭職時的談話主題定為「光明與愛」,並感性地感謝各界夥伴,甚至包含批評他的人 。他強調法案的歷史定位勝於個人恩怨,願意退場讓政策本身繼續前進 。這種以大局為重的態度,使原本劍拔弩張的朝野對立情勢出現轉圜,也讓社會大眾重新聚焦於壯促法本身的價值,而非流於政治口水。吳春城的退場,表面看似一時失意,實則彰顯出他對政策理念的堅定信念,以及捨身成仁的胸襟。

綜觀各國經驗與台灣現況,壯世代政策的推動有其急迫性與正當性。更難能可貴的是,政策推手願意在關鍵時刻退居幕後,讓理念大於個人。這給台灣政治圈上了一課:真正重要的不是一時的政治輸贏,而是政策能否造福長遠。吳春城以退為進的作法,不但捍衛了壯促法的生存空間,也為台灣政治文化提供了一個正面範例。 (相關報導: 曹興誠不只清大1500萬羅生門?他再抓「更大條的」沒捐:側翼幫洗地一直翻車 更多文章

*作者為教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