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台商回台投資,企業主的起手式總是「5缺」,缺工的議題,第1個總是想到外籍移工,不只民間企業如此,政府機關也是如此。今年上半年,行政院工程會以桃機第3航廈等公共工程缺工為由,成功爭取到「公共工程個別計畫1億元以上」,即可引進外籍移工,讓建商跟著有樣學樣,上周透過營建署爭取住宅、商辦大樓一定面積以上建案,也能申請外籍移工,甚至講出引進外籍移工可以「降房價」的說法。不過,降房價之說立刻引發勞團反彈,相關申請29日慘遭勞動部打回票。
去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台灣迎來30年來台商回台投資的歷史機遇,不過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卻碰上了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引發營造業「搶工」現象。
去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台灣迎來30年來台商回台投資的歷史機遇,不過卻碰上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引發營造業搶工現象。示意圖。(資料照,陳品佑攝)
營造業缺工加上原物料上漲,導致公共工程流廢標頻傳,包括桃機第3航廈與淡江大橋等工程,都發生一再流標情事,台商回台投資加上前瞻基礎建設,所帶動的營造業原物料上漲與「搶工」現象,讓營造成本水漲船高,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表示,「社會住宅的造價原本只要1坪12萬元,現在已經漲到14萬元。」
公共工程聘外籍移工門檻 從規模百億降至1億
為了讓重大工程得以推動,政府在勞動政策上「球員兼裁判」,不斷鬆綁公共工程引進外籍移工的規定。今年3月,行政院工程會透過勞動部,大幅放寬政府公共工程聘僱外籍移工的門檻,由個別計畫規模從100億元,大幅調降為10億元。因應新冠疫情,4月中又進一步鬆綁,把公共工程進用外籍移工門檻降到1億元以上,並在8月上路。連同營建署提案,放寬一定面積以上民間住宅與商辦大樓之民間營建案,得提出外籍移工申請,營建業外勞鬆綁的「三部曲」隱然成形。
事實上,包括民進黨立委吳琪銘在內,早在4月28日就透過臉書釋出訊息,預告政府現階段正在研議「民間大型建築案申請外籍移工標準」。
民進黨立委吳琪銘(見圖)在4月28日曾釋出訊息,預告政府正在研議「民間大型建築案申請外籍移工標準」。(資料照,蔡親傑攝)
有了公部門走在前頭,民間業者這段期間也不斷透過媒體大喊缺工,大陸工程總經理陳學聖,日前喊出營造工人「有錢也招不到人」,強調「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引進境外移工」。此外,台灣電銲工資漲,從每天3500元漲到7000元,卻還是找不到人。
除了大陸工程,太子建設總經理謝明汎接受訪問時也表示,台商回台投資導致營造業搶工,有科技廠房為了趕工,有營造商以1.5倍工資搶工人,導致現在一般住宅建築業缺工嚴重,台商回台也帶動營建材料上漲,混凝土價格過去1年從每立方米2000元漲至2400元。謝先前曾表示,「台灣目前建築工人平均年齡約55歲,因為沒有生力軍加入,10年後平均年齡65歲,缺工問題將更嚴重,恐進一步造成房地產市場萎縮!」
(相關報導:
勞工悲歌!泰勞慘遭鐵塊重擊「靠人工肛門維生」終跳樓自盡 兒子慟:我們走投無路
|
更多文章
)
太子建設總經理謝明汎表示,台灣目前建築工人平均年齡約55歲,10年後平均年齡65歲,缺工問題將更嚴重。示意圖。(資料照,徐炳文攝)
然而,這一切都是「缺工」導致的嗎?從官方資料顯示,國內砂石供應在過去幾年呈現持續緊繃狀態,根據2019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台灣每年自海外進口砂石1217萬餘公噸,占整體砂石供應量16.44%。其中,絕大部分自中國進口,受到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今年1至3月進口砂石量減少122萬餘公噸,導致全台砂石價格上漲4.55%至12.28%不等,「屢有營建業者反映價格不當上漲,並影響公共建設執行。」
「陸砂」進口量大減 台灣河砂產量10年少2000噸
除了「陸砂」受疫情影響,進口量大減之外,原本在九二一地震與八八風災後,大量淤積的「河砂」這幾年產量也逐漸減少,總決算報告指出,台灣「河砂」產量從2010年的6019萬公噸,大幅減少至去年的3955萬公噸,在此同時,民進黨推動的前瞻建設,讓砂石需求量持續增加。經濟部統計,至2024年底前,台灣平均每年砂石需求量將提高400萬公噸。
總決算報告指出,台灣「河砂」產量從2010年的6019萬公噸,大幅減少至去年的3955萬公噸。示意圖。(資料照,取自彰化地檢署)
不過,內政部很顯然認為,現階段是研議進一步開放營建業外籍移工的時機,因此在上周宣布,將在29日勞動部召開「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會議中,提案開放「樓地板面積2萬平方公尺」或「基地面積5000平方公尺」以上之住宅、商辦大樓建案引進外籍移工,換言之,基地面積1500坪左右建案,即符合外籍移工申請標準。
根據內政部新聞稿,目前在台移工人數為71萬8058人,屬營造業移工者為4416人,為解決國內營造產業缺工問題,勞動部提供失業勞工最高10萬8000元的就業獎勵津貼,鼓勵失業勞工受僱從事營造業工作,受僱滿30日,最高可獎勵12個月,但營造產業勞動力仍面臨嚴重短缺,營造產業勞工年齡老化,年輕人無意願投入,人力產生嚴重斷層,影響產業發展;再加上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及台商回流,營造業缺工問題愈趨嚴重。
然而,花敬群日前表示,開放營造業外籍移工有助降低房價的說法,引發了國內勞工團體的嚴重不滿。勞工陣線表示,內政部提案放寬營建業外籍移工申請有助抑制房價的同時,就有建商打出目前建案量體大,卻嚴重缺工,同時面臨人口老化和技術斷層,導致工資1年內翻漲1至2倍,加上建材價格持續攀升,營建成本大幅提升,各地房價不斷創新高,這個邏輯匪夷所思,「擺明就是要以『壓低工資』作為降低成本的說法,不僅不符合移工政策的「補充性」原則,更違反《就業服務法》第47條,「應先以合理勞動條件在國內辦理招募」的規定。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見圖)日前表示,開放營造業外籍移工有助降低房價的說法,引發了國內勞工團體的嚴重不滿。(資料照,盧逸峰攝)
事實上,大陸工程9月中喊出營造業「電焊工日薪7000元」,卻聘不到人的消息,當時在網路上即引發批評,《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在臉書上表示,「台灣的工資一旦會超過每天3000元,會轉為『發包』制度來處理」,「10年前大陸工程就在喊零點工制度了,大陸工程的點工現在都是領基本薪資的移工啦!」
勞動力發展署管理組組長薛鑑忠表示,目前民間營造工程,並非全然禁止外籍移工申請,申請門檻為「個別營造工程契約總金額達10億元以上,且契約工程期限達1年6個月以上」,不過引進外籍移工的工程類型,目前限縮在公共事業工程,或是醫院、學校、社福機構、社會住宅等項目。薛表示,內政部這次申請將工程類型,放寬為住宅與商辦工程。
(相關報導:
勞工悲歌!泰勞慘遭鐵塊重擊「靠人工肛門維生」終跳樓自盡 兒子慟:我們走投無路
|
更多文章
)
勞動力發展署管理組組長薛鑑忠表示,目前民間營造工程引進外籍移工的工程類型,限縮在公共事業工程,或醫院、學校、社福機構、社會住宅等項目。圖為林口社會住宅。(資料照,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提供)
薛鑑忠表示,「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在討論住宅與商辦工程開放外籍移工申請的討論案,部分諮詢委員認為,民間住宅工程,是否符合外籍移工申請之『公益性』原則,認為有必要再討論。另外,也有專家學者建議,「應比照農業缺工引進移工模式,先找專家學者就營造業的合理人力供需進行研究。」
營建業外籍移工鬆綁的「三部曲」,在民間住宅與商辦工程部分,被勞動部打了回票,營建署方面其實頗為委屈,「當初是公共工程委員會,叫我們提出申請」營建署官員表示。
不過,工程會官員表示,今年公共工程的移工引進從「總計畫規模100億元」,先放寬為「個別計畫10億元」,最後放寬為「個別計畫1億元」,背後主要原因乃是因為去年開始,很多公共工程發生連續流標導致,公共工程相較於一般的住宅與商辦工程,具有較高的「公益性」,「以桃機第3航廈為例,工程一旦完工後,就可以吸引到航空公司與免稅商店的進駐,帶動更多的本勞就業機會。」
不過,工程會官員也坦承,前瞻基礎建設過去4年一下子開出太多標案,行政院今年在編列「前瞻2.0」的過程中,才發現當初匡列太多軌道建設,國內的營造工程能量根本吃不下來,很多案子為了避免跟台商回台的工程「搶工」,後來都回到「可行性評估」的原點。
勞動部官員表示,討論營建業外籍移工引進時,之所以會提到農業外籍移工的引進,主要係營造業與農業外籍移工的引進,都涉及到勞動市場最弱勢的勞工與農民。示意圖。(資料照,陳品佑攝)
「農業外籍移工政策,農委會從2017年就向勞動部提案,當時為了要做到政策周延,農委會特別請專家學者做研究,把外勞引進對農業勞動市場供需、勞動條件與就業影響進行整體評估,一直到去年送勞動部政策小組後才正式對外開放」,勞動部官員表示,住宅與商辦營造工程,要開放外勞申請,一定要有精確的就業影響評估,否則勞動部很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