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大陸微短劇成為眾多民眾的娛樂首選,以其時間短、爽文內容(注釋:劇情與現實不符)、題材吸引人等特點占據海內外社交媒體平台。一時間,追微短劇也成為大陸海外文化輸出的一個主要方式。一些比較吸引人的題材的微短劇成為多國年輕民眾瞭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也讓中宣部看到新的時機。
2024年,大陸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504.4億元(人民幣,下同),首次超過大陸電影票房,成為娛樂產業發展最重要的「爆點」。與此同時,市場的急速擴張、競爭的加劇也讓微短劇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激烈變革。大陸網信辦曾在蛇年春節前夕,對微短劇管理出台辦法,強調內容不得出現低俗、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不符的問題,並指出要將微短劇打造成中國文化輸出的新樣板。
大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上個月啓動了「微短劇裡看非遺」創作計畫,旨在促進傳統的非遺文化與新興的微短劇交融互動、融合發展。微短劇的悄然興起也打破了現有的大陸短視頻市場的格局,一些平台如抖音、快手等也開始注重與微短劇平台的合作,進而強化內容輸出。
對此,大陸著名導演、中廣聯合會電視劇導演委員會會長鄭曉龍在出席一場活動中談到微短劇時表示「儘管微短劇符合現代觀眾的快節奏需求,但其內容深度和創作品質依然面臨挑戰,許多作品缺乏深刻性,陷入套路化和同質化的困境。
大陸短劇占領海外市場 新型外宣出新招
除一些微短句開始在大陸社交媒體上傳播外,2024年海外微短劇市場規模已突破7000億元,是中國本土市場的10倍以上。在日本,中國微短劇佔據了當地微短劇市場90%以上的份額。美國市場更是貢獻了海外總收入的六成,部分微短劇的單部付費收入突破1000萬美元。
分析認為,微短劇的輸出不止是看重現有的市場規模,更是被大陸認為是重構文化產業的關鍵之一。這些微短劇在海外火爆,一方面打破了西方觀眾對於中共現有外宣的刻板映射,同時也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適應在新型視頻社交的環境下做出一個很好的例子。

也有一些海外學者擔心,正是大陸微短劇的輸出致使成為北京在占據西方社會的話語權上的體現,這些學者表示,相比於傳統的外宣視頻,似乎這些內容也瞄準了西方觀眾瞭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習慣的一個突破口。
對此,中宣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社會文化研究部一位官員在「學習強國」上發文指出,同質化的題材已顯疲態,「攤餅式」的規模擴張也非長遠之計,唯有創新才能延續微短劇的生命力。這名官員還指出「這種『短平快』的內容呈現形態,本質上是對現代人快節奏、個性化生活的精準把控和有效轉化。」
強化内宣系統打破僵化的宣傳系統
在中宣部2025年重點工作上,微短劇成為目前基層政府在宣傳時重點助攻的方向,大陸中宣部希望藉此將微短劇的視頻形態增強黨的喉舌傳播更遠。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脫貧為何又返貧?年輕「新農人」返鄉創業難 中共農辦:增強幫扶車間就業吸納能力 | 更多文章 )
一些大陸民眾表示「以前刷到短劇嗤之以鼻,心想這麼土誰愛看?立刻劃走;後來則是覺得好像還挺有意思的,有點好看,嘗嘗鹹淡吧」,也有一些民眾坦言,微短劇中的內容與現實相差很遠,就算是提升政府形象,也只能是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