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誠觀點:偏鄉震災悲歌

許多楠西居民因經濟困難無力修繕房屋,被迫暫住危險建築或轉往親友家借住,甚至流離失所。圖為台南市楠西區。(資料照,謝志誠提供)

楠西,一個位於台南東北角山區的偏僻行政區,台三線貫穿全區,且為曾文水庫必經門戶。楠西昔稱「茄拔社」,日治時期,因地處「楠梓仙溪」之西,改為楠西。1945年二戰結束後改為楠西鄉,2010年12月臺南縣市合併後改為楠西區。

楠西區總人口8,532人,65歲以上占2,462人(占28.86%),全區3,468戶,每戶平均2.46人。區內四界環山,中央為大武壟盆地,為一典型的農業鄉。水果是楠西區主要農產,也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主要的農產有:楊桃、梅子、棗子、芒果、龍眼等,為台南的「百果之區」。

全區老年人口近3成,平均屋齡近45年,年初(1月21日凌晨0時17分27秒),震央在嘉義大埔規模6.4的地震重創了這個「兩老」的偏鄉。根據2月19日內政部國土署提供的最新統計數字,全區因震災受損被張貼紅單的有206戶,被張貼黃單的有603戶。

一個2014年10月24日就在臉書建立的公開社團「楠西在地人」於震後,成了在地人發聲的園地,也是關心當地災情的管道。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觀察,深深感受到楠西人的耐苦與認命,社團的發言是滿滿的體諒、滿滿的溫馨與感恩,也看到一波又一波禦寒的物資和熱食在寒冬裡自發式的送進楠西,在宮廟廣場、在路邊烹煮發送。

前兩天,在「楠西在地人」發現版主呂英瑛女士發文:「楠西 0121地震後的重建面臨許多挑戰,其中弱勢群體的處境惡化和農村經濟受創是兩大關鍵問題,直接影響當地社會與經濟的復原進度。」

台南市楠西區地震後災況(謝志誠提供)
楠西區在0121地震後的重建仍面臨許多挑戰。圖為台南市楠西區地震後災況。(謝志誠提供)

這不是怨言,是終於有在地人願意挺身說出偏鄉楠西災後所面臨的挑戰,細讀之後,和我參與921重建的經驗可說是「心有戚戚焉」。於是在徵得呂女士同意後,我把她的發文改寫成這篇文章,投稿給風傳媒,讓政府及社會知曉偏鄉在震災後的悲歌(困境),以適時提出化解困境的對策,也便於政府為日後偏鄉地區的災害防救作好準備的參考。

弱勢群體的處境惡化:資源匱乏,加劇生活困難

楠西地區本就有不少獨居老人、低收入戶與隔代教養家庭,他們在地震前就已經缺乏穩定的資源與社會支持。地震導致房屋受損、生活條件惡化,讓這些家庭的生存更加艱難。許多人因經濟困難無力修繕房屋,被迫暫住危險建築或轉往親友家借住,甚至流離失所。此外,原本仰賴社會補助或臨時工維生的低收入戶,因災後基礎設施受損、工作機會減少,陷入更深的經濟困境,無法自力更生。長者與照顧者的健康與心理壓力也因環境變遷而惡化,使得災後的社會復原更顯困難。因災衍生的社會照顧問題,為災後生活重建的重要課題。 (相關報導: 陳厚銘觀點:台積電打造國際政經學院的戰略思考 更多文章

弱勢群體的處境惡化:安置問題未解,衝擊農業生產

由於重建進度緩慢,許多受災居民因房屋被標示為紅、黃單而無法居住,卻又無處可去,被迫暫居於倉庫、農作物包裝場,甚至搭帳篷維生。隨著芒果產季將至,這些空間原本應用於果實篩選、包裝與運輸因安置需求被占用,使得農業作業受阻。更嚴重的是,部分農民考量災後的生產環境不穩定,加上資金短缺,決定直接放棄耕作。由於芒果一年只有一收,這一季的損失將無法彌補,進一步加深當地農業經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