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厚銘觀點:台積電打造國際政經學院的戰略思考

筆者認為,台積電應超越傳統的研發與產業投資模式,考慮設立「台積電政經學院」,並主動與哈佛、倫敦政經、巴黎高等政治學院等國際一流學術與研究機構合作。(資料照,柯承惠攝)

近年來,台積電所面臨的挑戰已超越技術與產能層面。美國總統川普曾聲稱要對「台灣晶片」課徵 100% 關稅,近期更主張「對等關稅」,強調對半導體產品徵稅至少 25%,並可能於一年內大幅調升。此舉不僅彰顯美國對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強烈需求,也顯示其試圖透過關稅手段,強勢將台灣企業納入美國產業版圖。面對多變的國際局勢,僅憑技術領先已不足以確保長期競爭力;唯有培養具全球政經視野的高階人才,才能在大國角力的談判中占得先機、維持足夠的談判籌碼。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台積電應擴大思維,不再侷限於傳統研發與產業投資模式,考慮設立「台積電政經學院」,並主動與哈佛大學、倫敦政經學院、巴黎高等政治學院等國際頂尖學術與研究機構合作。透過培養兼具全球政經視野與產業戰略洞察力的專業人才,打造一支能在政策制定與商業談判中提供關鍵智識的國際級智庫團隊。此舉不僅填補台灣在高階政經人才養成上的缺口,也能凸顯台積電作為全球產業領航者的戰略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在退休後,於其母校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成立「科技競爭力與產業政策中心」(TCIP),結合學術界、產業界與智庫專家,為美國政府提供前沿技術與製造的政策建議,加速在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的布局。劉德音強調,全球化長期造成高科技研究與製造脫鉤,嚴重影響國家創新與經濟安全,必須以「國家戰略」方式貫穿研發到量產、最終導入市場的完整產業鏈。這展現了他對產業及國際政經形勢的深刻理解,也令人聯想到:若台積電成立「台積電政經學院」,並邀請劉德音領軍,憑藉其廣泛的人脈與專業,定能打造一座世界級的政經智庫。

事實上,在美國關稅與公平互惠機制的巨大壓力下,台積電若能仿效劉德音在柏克萊的做法,整合政府、學術與產業資源,成立多元協作小組,共同研擬應對策略,將更能有效因應美國瞬息萬變的政策走向。這種跨領域深度合作,可在美方高效且不確定的領導模式下,提供更穩健的談判支撐。透過「台積電政經學院」,一方面可以培養兼具全球視野與產業洞察力的菁英,另一方面也能在談判及政策協商時,提升台積電甚至台灣的話語權,彌補目前高階政經人才相對短缺的現象。

從運作彈性與人才吸引力的角度來看,由世界級大型企業創辦的「國家級」政經智庫,相較於傳統公私立大學更具資金與市場的靈活度。若台積電能匯聚國際一流研究機構的力量,同時提供富有競爭力的薪酬與研發資源,不僅可迅速回應全球科技與政經局勢的變動,也能彰顯企業回饋社會、強化國家軟實力的決心。這不僅可擴張台積電在全球範圍的影響力,也有助提振台灣整體的國際競爭力。

面對大國角力的十字路口,台積電的下一步不能只是技術或資本的競逐,而應擴大佈局至國際政經領域。以跨界發展、設立「台積電政經學院」為方向,既能強化企業及國家的整體實力,也可成為產業、政府與學術間互動的樞紐,共同打造兼顧經濟發展與國際影響力的雙贏格局。只有不斷創新並積極跨界合作,台積電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穩固其領導地位,並帶領台灣邁向更宏大的未來。

*作者為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