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川普團隊整頓USAID只爭預算?

美國總統川普(圖右)上任後多政策遭認為缺點不少,但對川普政權而言整體仍是利大於弊,而非完全有害。(資料照,美聯社)

川普新任期新聞不斷。從關稅戰爭、跨大西洋關係到晶片關鍵技術,諸多問題值得關注。有趣的是,不僅泛藍批評美國「原形畢現」,泛綠親美派也集中火力,攻擊川普團隊對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整頓。

目前被指出的缺點有:終止對外援助會導致中俄利用援助真空,中斷糧食與醫療等基本需要援助會造成人道危機,以及美國可能喪失販往南方國家商品的標準制定權等問題。但如果缺點這麼多,川普政權為何放手馬斯克癱瘓USAID?這代表對川普政權而言,整體而言仍是利大於弊,而非完全有害。

海外援助與國內緊張:援助有助戰略競爭?

首先,海外援助本身就是將國內預算資源用於國外的行為。各國通常比起投資國內弱勢族群,更願意基於外交目的,將資源投放至海外援助。這導致對外援助時常在經濟衰退期,淪為民眾攻擊標的。例如1990年代開始日本走向長期衰退,其ODA也開始淪為民意攻擊箭靶;特別是2018年正式中止以前,中國ODA經常淪為攻擊標的。美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也顯示因為金融危機,美國民眾從2019年34%支持減少外援,在2013年上升至48%高峰後,2019年回歸28%。而YouGov本月初民調則顯示,美國民眾40%支持減少,並且在共和黨達到55%。不管美國投身海外援助者是否「左膠」,這些「自由國際主義」的進步派,本來就是對於國內「白垃圾」較為反感的群體。川普團隊的調整,其實也反映其回饋共和黨支持者的想法。

對外援助若能達成外交目的也好,其實效果根據目標設定不同有待商榷。美國1970年代轉向強調提供「基本需要」的原因,其實消極因素在於從盟國到國民都懷疑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意義,並且第三世界持續以聯合國削弱美國的權威。結果而言,比起在聯合國拉攏第三世界國家,「中國牌」作為傳統權力政治手段比大撒幣更靠譜,還能讓美國將政治能量專注處理國內問題。皮尤也指出,美國人偏好以海外援助對抗恐怖主義(75%)、毒品流入(64%)和傳染病(52%);至於臺灣最在意的人權和民主同盟,分別只有26%和18%。並且,YouGov民調也指出,對比共和黨六成,民主黨人僅二成左右同意,以海外援助支持外交政策目標(例外是烏克蘭)。這也反映美國整體民意對海外援助和戰略競爭的態度相對務實。

臺灣經驗也反映類似情況:過去「兩個中國」分裂國家問題存在時,自由中國也透過對外援助,爭取避免承認共產中國,結果並未阻止蔣介石的代表被逐出聯合國。1990年代也曾考慮用對外援助爭取前蘇聯國家,最終只取得拉脫維亞短暫的領事級關係,以及北馬其頓毫無用處的大使級關係(立陶宛的領事級關係則被錢穆拒絕)。相比而言,冷戰結構反而更有效影響邦交承認:臺灣對沙烏地阿拉伯、韓國和南非等地域大國邦交,都是到蘇聯解體才丟失。這個情況也是後來泛綠陣營轉向務實外交、投資重於援助的理由。

海外援助的意識形態: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雖然促成戰略競爭的效果有待爭論,但是意識型態背景則相對清晰。 (相關報導: 風評:美國「刪文秀」,川普新交易? 更多文章

歷史來看,海外援助並非單純國營慈善事業或解決人類危機,其實與意識形態環環相扣。美國海外援助意識型態可追溯至威爾遜「自由國際主義」。固然威爾遜的「理想主義」在國聯阻止戰爭失敗和推升共和黨孤立主義難辭其咎,但另外也形成民主黨中心推動海外進步的社群(共和黨的胡佛是例外)。特別在西太平洋,這批人傾向同情中國貧困,並相對敵視競爭中國市場的日本。這態度也影響西太平洋的政治結構:在中國留美學生推波助瀾下,導致國民政府推翻北洋政權後,中國與日本衝突加劇,並在美國錯誤升高對日制裁下,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形成西太平洋戰後權力爭空。戰後杜魯門與國務院和共和黨人爭論誰丟掉中國,其實真正的罪魁禍首還得歸咎小羅斯福和他的進步派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