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困擾全台國民小學的「班班鮮奶」政策,終於在去年底宣布全面停止辦理,但在行政院宣布後卻出現更加分歧的輿論聲量。
一方面教師組織肯定政院知錯能改、從善如流,不少第一線教師慶幸終於可以專心教學,免於每周如臨大敵的不定時空襲警報。但與此同時,台灣乳業協會則反對貿然停止,稱「不能讓學童沒機會喝牛奶」;也有家長團體指該政策立意良善,要檢討的是政策執行的問題,而非犧牲台灣所有孩子的營養與健康;台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則稱「喊停很可惜」,「台南小朋友要喝鮮奶」,希望「中央聽聽想喝的聲音,不要只聽到不想喝的聲音」,不少地方政府也陸續表態自辦,其中,台北市已宣布最快將於今年4月續辦,可為指標。
面對這樣針鋒相對的期待與反應,行政院表示:「推動學校導入國產可溯源乳品專案實施計畫」原編列44億預算,預計執行4年,每學期喝44次,但去年9月上路後,家長、第一線教學單位、縣市政府、產業團體、教育團體意見非常分歧,實況是在乳品送達教室要發放的作業上就出現難度,因此在討論後卓榮泰院長決定政策停辦,政院同時強調停辦不會影響政府照顧酪農的決心,也會持續推動酪農產業的輔導跟升級。至於如何持續協助學童獲得營養,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在政院會後記者會指出,「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及學校討論,提升學校午餐食物內容營養基準。」
立意良善為何擾動現場?
作為一個以「維護學童健康」為名的政策,「班班鮮奶」從推動到停止,台灣社會看法分歧,幾無共識可言,但聲稱停辦將導致學童沒機會再喝到牛奶,或把問題簡化成「你不喝但我想喝」,更像是一種情勒,全然無助於公共對話。
在政院宣布終止政策後,更有意義的討論或許是,何以這個缺乏共識的政策卻能倉促上路?明知主客觀環境缺乏條件,主事者猶執意推動的原因為何?公共政策的制定又要如何避免陷入理盲與濫情?
客觀來看,台灣不少國民小學營養午餐原本就有搭配乳品,但以為學童補鈣為名,「班班鮮奶」在政策上路之初還是獲得普遍好評與肯定,包括擔心得罪選民的縣市長與各級民代,乃至於受訪的校長,無一不表達大力支持之意。但基於反對各級政府動輒將學校當成施政提款機的理念,以及對學校作息與主客觀條件根本無法配合的理解,筆者自始反對在營養午餐以外的時間再導入「班班鮮奶」政策。
果不其然,由於冷鏈、配送等配套不足,也始終難以完善,多數學校只能被迫選擇保久乳,加上配送時間與學校作息無法配合,學生普遍不愛保久乳口味等因素,最終,選訂鮮乳的學校作息嚴重受到干擾,而選訂保久乳的則出現多數學生人手一袋提保久乳回家的奇景,可謂亂象叢生、爭議不斷,政策失敗已為國人所共見。
除了擾亂校園作息,規劃明顯缺乏全盤考量的「班班鮮奶」政策,甚至還嚴重干擾產業秩序,包括小廠難以參與競標、擾動保久乳價格,羊奶被政策放生等,毫不誇張地說,整個政策幾乎沒有一個環節不出現問題,這何嘗不是卓榮泰院長最終決定拍板終止的主因?
(相關報導:
風評:搶錢不停擺,誰來罷免NCC?
|
更多文章
)
公共政策為何父子騎驢?
政院宣布全面停辦後,支持「班班鮮奶」不應終止的聲浪並未因此消停,包括部分民間團體與幾個地方政府首長更要求行政院重啟,政策存廢始終深陷父子騎驢的尷尬。事實上,此一政策不僅以失敗告終,也同時映照出台灣公共政策形成過程的諸多問題,決策如何免於被民粹綁架,主事者應引以為戒。
筆者以為,「班班鮮奶」自始就是一個媚俗又民粹的廉價政策,政策以為學童補鈣為包裝,實則是農業部為因應零關稅鮮乳即將叩關的急就章對策,也由於倉促發想,農業部在決策過程甚至不曾邀請相關教育團體研商,決策猶如閉門造車。
試問,如果政策初衷是為了補鈣,為何只能選擇鮮奶?適合提供鈣質的食材比比皆是,家長若想為孩子補充鈣質,除了乳品,還可以多攝取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等高鈣食物,(詳見活力灌『鈣』 全民健康好骨氣- 衛生福利部 mohw.gov.tw),再者,為何補鈣不從改善學校營養午餐著手,偏偏要在午餐時間外集體喝牛乳?凡此種種,更加證實政策初衷就是因應零關稅進口鮮乳的衝擊,為學童補鈣只是順理成章成了替政策合理化的包裝,官員究竟是關心學童健康,或是藉此去化農牧產品並同時贏得關照學童的美名?
進一步言,假設這是一個替全國學童補鈣的福利措施,按理,無論公私立國小與幼兒園都應該一視同仁,但實際情況卻是私立小學、非附設幼兒園學童都不在計畫範圍內,亦即,全國有40餘萬學童直接被排除在政策之外,難道只因為孩子念私校就不能參加國家的「長高計畫」?國家編列大筆預算推動福利政策,卻明顯厚此薄彼,有無公平性問題?表面上,排除私校或是出於簽約、配送與發放難度更高,實際上不也同樣凸顯這就是一個規劃有欠妥當的政策?
農業部難辭其咎
2025年元旦,零關稅紐西蘭乳品已然叩關來台,而這是早在2013年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就已知曉的事,令人遺憾的是,國人看不到農業部對提升本土產業競爭力的積極作為,卻只看到動輒將學校當成去化農牧產品的廉價操作,從石斑到鮮乳,學校無疑就是農業部眼中配合去庫存的優良客戶。
農業部宣稱要透過「班班鮮奶」養成國人從小愛喝本土鮮奶的習慣,但不少第一線老師都有共同感受:依農業部此種有如強迫喝牛乳的神操作,學童搶時間喝鮮奶反成壓力,能否培養愛好者猶未可知,恐怕反造就出許多從小就厭惡國產鮮乳的族群,農業部如此短視近利又操作粗糙的「班班鮮奶」,恰恰是食農教育的負面教材,行政院宣布停辦的理由足以說明這就是一個不可行的政策。
教育部該做的事
長期以來,台灣各級學校教育人員莫不期待教育部能成為學校教育的後盾,期待教育部能勇敢拒絕干擾校務運作與正常教學的外力干預,但歷任教育部長似乎沒有這樣的高度與擔當,特別是面對各種「為學生好、為家長好」的訴求,各級教育主管機關幾乎毫無招架之力,比如此前許多縣市長要求延長學生課後留校時間,以及此次的班班鮮奶政策。
(相關報導:
風評:搶錢不停擺,誰來罷免NCC?
|
更多文章
)
農業部不理解學校現場猶屬情有可原,但教育部豈能不知在午餐時間以外喝鮮奶會導致什麼災難?尤其令人難以釋懷的是,早在政策上路之初,行政院長卓榮泰就曾明確指出「班班鮮奶」決策思慮欠周,要求從長計議,稱「若地方政府、學校沒有透過團膳,讓牛奶能保存很安全地送達,我也不會貿然同意實施」,但教育部仍然選擇支持農業部所謂「滾動式調整」。
殊不知,「班班鮮奶」這個從源頭設計就出錯的政策,很難透過所謂完善配套措施予以優化,遑論,從生產、配送到存放,乃至於不干擾正常校務與正常教學,究竟如何改善,簡直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在在證明,所謂「滾動式調整」,不過只是官員應付立委質詢的說詞而已,如果可行,又何必全面停辦?
政策回歸理性對話 勇敢向民粹說NO
公共政策從發想到執行,理應經過專業對話並完善各種配套措施,一味媚俗、討好,甚至仗著一句「為孩子好」橫行天下,動輒就替異議者戴上犧牲學童權益的大帽子,政策最終演變成父子騎驢,就是必然的結果。
維護孩子健康是政府與家長共同責任,公共政策不應成為官員的政治秀場,日本的給食教育,是從改善學校營養午餐的品質著手,台灣的官員卻提出毫無可行性的「班班鮮奶」,真有心維護學童健康,與其勞師動眾惡搞學校師生,不如認真完善學校午餐,提升午餐菜色與品質。話說回來,以台灣中小學營養午餐現況,真要徹底改善肯定是所費不貲、曠日廢時的浩大工程,這或許才是農業部、教育部、甚至地方政府選擇力挺「班班鮮奶」政策的關鍵,說穿了,這不正是台灣朝野向來習於高喊口號、求快又喜炒短線的正常表現?
比起還要負擔一半經費卻怨聲載道的「班班鮮奶」,如何落實行政減量、確保學校教育免受干擾、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優化學校午餐品質,顯然更應該成為教育部的施政重心;至於那些想要努力在課間發送牛奶的縣市長、教育局處長,其教育施政如能聚焦改善學校午餐品質,豈不更加切中時弊?
在這個民粹當道的時代,原本就深陷選票考量的公共政策更難擺脫政治干擾,相較於學童怎麼喝鮮奶,班班鮮奶更映照出公共政策的理盲、民粹與濫情,如何讓政策回專業、理性與公共對話,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相關報導:
風評:搶錢不停擺,誰來罷免NCC?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