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當風險變成利多:臺灣投資市場三大利多

台灣投資市場面臨的風險,也可能是利多因素。(資料照/洪煜勛攝)

在全球市場波動加劇的環境下,投資人往往關注各種影響資產價格的因素。然而,許多投資人習慣將風險視為負面因素,而忽略了風險背後可能蘊含的機會。本文將探討當前影響投資市場的三大『利多』因素——通貨膨脹、地緣政治風險,以及中國的認知作戰——並提供對應的投資策略,幫助投資人提升報酬率。

1. 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推升動力

背景分析

根據《華爾街日報》2024 年 6 月 6 日的報導指出,部分美國人在通膨環境下受益。通貨膨脹是經濟成長的一部分,當臺灣貨幣供給增加時,物價上漲往往不可避免。歷史上,臺灣貨幣供給大幅成長後,風險性資產價格通常隨之上揚。

1986 年初至 1989 年末,臺灣 M1B 年增率高達 27.7%,推動風險性資產價格迅速上漲。1990 年 1 月,M1B 達到高點,隨後在 2 月,臺股創下 12,682 點的歷史新高。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人如何靠投資收益「跑贏」通貨膨脹本文摘要:通膨推升物價,但投資收益與財富成長支撐美國人消費。股息與房產升值助部分族群抵消通膨壓力,特別是擁有房產與股票的白人、富人、受過高等教育者及嬰兒潮世代,受惠於資產增值與固定低利率房貸。

市場影響

若臺灣 M1B 持續增加,現金購買力將下降,使得持有固定收益資產(如債券)變得缺乏吸引力。相對而言,具有抗通膨特性的資產,因其價格通常隨通膨上升,可能獲得較佳的報酬。

應對策略:適度財務槓桿,延後償還本金

利用負債優勢:若通膨高於預期有利於負債者,促成財富重分配。透過負債投資抗通膨資產(如股票與房地產),該族群可望受益。

延後償還貸款本金:臺灣浮動利率貸款受市場利率變動影響較慢,且調整幅度有限。投資人透過寬限延遲或重新融資,可提升資金運用效益。

配置抗通膨資產:提高持股比例,特別是具有獨佔力(Monopoly Power)的優質企業,以對抗通膨的侵蝕。

說明:當能源價格上升時,例如中碳(1723)的股價通常也會上漲,有助於降低通膨對投資者購買力的影響。

*此類策略不適用於長期處於通貨緊縮的經濟體,例如過去的日本與當前的中國。

2. 地緣政治風險:美元資產的避險價值

背景分析

《華爾街日報》2024 年 7 月 18 日報導,美國銀行 7 月調查顯示,『地緣政治衝突』已取代通膨,成為市場最大的尾部風險(Tail Risk)。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影響短期資本流動,但對部分資產則可能構成利多。

市場影響

當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時,資金往往流向避險資產,美元、美國國債及某些抗風險資產通常成為資金避風港。此外,臺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核心,市場關注度提升,使臺股的不可替代價值更為顯現。

說明:若軍事對抗升級為交戰,臺積電將被視為廣義上的軍工產業。

應對策略:增加臺幣負債,持有美元資產

增加臺幣負債: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導致臺幣貶值,透過增加臺幣負債(如房貸或企業貸款),可獲取匯兌收益,並利用臺幣貶值降低實質負債成本。 (相關報導: 去年命中率高達9成!專家展望今年投資8大預測出爐:美元維持強勢、美債續弱? 更多文章

持有美元資產: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在市場動盪時往往成為避險資金的首選。因此,增加美元固定配息資產的配置,是一種有效對抗地緣政治風險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