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揭仲專欄:國防預算遭立院大幅凍結與刪減的實質影響

在野黨立委嚴審 國防預算,對國軍戰備基本影響不大。(柯承惠攝)

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已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由於刪減與凍結金額都創新高,引發行政部門與執政黨的高聲抨擊,在野黨則不甘示弱、強硬回擊,使相關爭議越演越烈。

其中,國防部主管預算的審查結果,不僅國內高度關注,連外籍媒體與若干華府智庫也同樣關注。諸如「潛艦國造-第3階段後續艦籌建」被凍結50%、中科院民雄航太園區的預算被凍結50%、國防部本部及所屬的「業務費」被凍結30%等三個凍結案,與「軍事裝備及設施」被統刪3%、「國外旅費及出國教育訓練費」被統刪15%等二個刪減案,更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

對審查結果感到不滿者認為,這些由在野黨團主導的提案,會影響國軍核心戰訓本務的運作,使台灣防衛中共入侵的能力下降。

平心而論,本次國防預算的刪減與凍結金額較往年大幅增加,國防部相關官員的失望與不滿,可以理解;但除「國外旅費及出國教育訓練費」統刪15%外,其餘提案對國防部運作所造成的影響,還在可控的範圍。反而是朝野政黨在預算審查過程與三讀後的激烈爭執,有可能讓華府認為朝野政黨在國安議題的處理上高度政治化,對今後台美雙邊的軍事交流帶來變數。

潛艦國造量產預算遭凍結50%影響有限

首先,在「潛艦國造-第3階段後續艦籌建」114年預算遭凍結50%部分,在野黨已等同批准了國防部的造艦計畫,114年所編近20億預算也未刪減,甚至未要求國防部將後量產預算改為分階段編列。

只是行政部門在原型艦測試還在進行、量產型潛艦的設計與構造還未確定的情況下,就先編出長達14年、近2800億的預算,勢必會對預算編列的精確性與適切性造成難以忽視的影響;在野黨團遂透過凍結預算的方式,要求國防部在原型艦通過測試後,根據測試結果向立法院說明最新的狀況,與對後續預算執行的影響,應屬合理。

事實上,包括國防部與執政黨團都同意,在原型艦通過測試前,這近20億預算不能動支;與立法院凍結決議的差別,就是動支前是否要向立法院報告並獲得同意。

或許有人會主張,須經立法院同意才能動支,會耽誤測試成功後量產作業的啟動,但這種說法顯然不正確。

根據台船公司的評估,原型艦預計114年4月開始海上測試,若一切順利,最快可在9月完成,在11月交付海軍。而114年近20億的預算,不可能在9月底測試完成後,就立刻花完;事實上,由於測試完成最快也要9月底,使114年這20億預算的絕大多數,會成為預算制度中,年度內來不及使用,但可遞延到後續年度支用的「保留數」。

在這種情況下,立法院讓國防部在原型艦9月底通過測試後,有10億可用於量產先期準備,並同步向立法院申請解凍剩餘的10億,時間上應十分充裕,不太可能發生量產作業啟動遭延遲的情形。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壯世代」踢鐵板,吳春城成黃國昌的燙手山芋 更多文章

至於凍結預算是否會使國際對台灣造艦的決心產生疑問,影響後續的裝備獲得與技術合作?此一風險雖不能說完全沒有,但一樣在可控的範圍。因為就算合作廠商真的因為預算遭凍結而擔心後續執行的風險,通常所採取的方法是在合約中,增加對我方無法履約時的罰款,未必會放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