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背景下,現代社會正在尋找創新的方法來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元宇宙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的平台,讓我們得以更環保的方式互動、慶祝與表達。元宇宙不僅提供全新的互動空間,更是我們實踐環保理念的嶄新領域。透過虛擬世界,我們終於可以模擬與實現許多在現實世界中難以達成的生態保護和永續發展目標。
例如,瑞典的Spotify公司在2020年宣布將所有數據中心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僅減少碳排放,還為用戶提供更環保的音樂體驗(Antti,2023)。這種例子展示企業如何在數位世界實現低碳運作。除此之外,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也有一個名為 “Green Digital” 的計劃,致力於數位過程的低碳排放,並透過虛擬空間推廣環保意識,該計劃成功地減少城市的碳足跡。
震撼突現:數位祭儀的環保革命
各民族傳統儀式不僅是文化象徵,更是一種生態智慧表現。這些儀式與自然時序、環境保護和社會共融息息相關。現在,我們將這些智慧融入元宇宙數位活動,創造低碳慶典。例如,日本的「花見」(Hanami)文化即賞櫻活動,原本是慶祝春天來臨,但隨著城市化和氣候變遷,造成櫻花開花期逐漸變得不可預測。在元宇宙中,我們可以創建一個永恆春天,讓人們隨時能享受花見美好,並在過程中學習與尊重自然。在印度,傳統的迪瓦利節(Diwali)是用來慶祝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惡。透過元宇宙設計虛擬的燈光節,我們能夠減少現實世界中燃放煙花的碳排放,透過數位科技展現燈光之美,同時,也能教育參與者有關光害和能源消耗的問題。另外,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Carnival)也開始在數位世界中推廣環保理念,通過虛擬狂歡節活動,減少現實的紙張和塑料消耗,將傳統的慶典轉變為更環保的方向。
顛覆傳統:虛實交融的生態新紀元
元宇宙作為一個虛擬互動領域,雖然碳排放較低,但其背後的數據中心和伺服器運行依然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設計低碳活動成為科技發展與文化責任的雙重考驗。許多科技公司已開始在這方面進行探索。例如,谷歌(Google)推出「碳智慧」計劃,旨在降低其數據中心的碳足跡。透過優化數據處理流程和使用可再生能源,谷歌展示如何在數位世界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技術。美國的亞馬遜(Amazon)也在數據中心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並通過其 “Climate Pledge” 計劃,承諾到2040年實現「碳中和」,未來,該計劃的成功實施亦將為元宇宙的低碳設計提供重要參考(Amazon, 2021/6)。
神秘降臨:千年智慧的超維重構
各民族儀式通常包含與自然律動同步、強調社會和諧、重視環保與集體參與等核心特徵。我們可以從儀式中汲取智慧,結合數位科技,設計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虛擬慶典。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歸來,台美管道推倒重來?
|
更多文章
)
中國春節的舞龍活動象徵祈求好運和驅除邪惡。在元宇宙中,一場虛擬的舞龍慶典讓參與者透過互動式遊戲體驗舞龍樂趣,同時也能學習龍在中國文化的生態象徵,透過遊戲機制實現碳中和目標。另外,每年於澳洲的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舉辦的 “Vivd Sydney” 光影節也在虛擬活動中讓參與者了解何謂環保慶典(McDermott與Baxter,2022)。
對原住民來說,理解如何設計符合永續發展的虛擬儀式,首先需要深入探討儀式跟母語意涵有關的生態元素。原住民社群並非為單純的文化、藝術或與生態環境相關而已,其最重要的乃是母語所具備「深奧語言」的隱喻與轉喻符號功能,透過久遠歷史的「拼裝」經驗,而形成代代相傳的規範與禁忌(Lévi-Strauss,1962),這些儀式在人類學家眼中雖為部落、文化與生態和諧共生,對原住民來說,卻是一幕幕敬天禮地與泛靈信仰回饋祖靈過程(阿將伊崮喜瀾,2011)。
以美洲原住民為例,許多部落採用「循環利用」與「尊重大地」(Anishinaabe)當作生活基礎(McGregor,2018)。例如,北美部落於每年所進行的「獵鷹儀式」中不僅致敬獵鷹,更尊重捕獵與食物鏈的關係(Bellamy-Dagneau,2015);拉科塔族人(Lakota)將鷹視為神聖使者;霍皮族人(Hopi)在儀式中使用鷹羽作為溝通神靈的媒介;納瓦霍族人(Navajo)將鷹視為保護與力量象徵(Worthen,2005)。儀式不只具有上述意涵,也包含永續經營教育,以及尊重動植物與物種多樣性的理念。
原住民元宇宙的虛擬環境模擬傳統知識素材的雙向知識(two-eyed seeing)觀念。例如,設計者在虛擬儀式加入原住民母語跟物種對話,或對同類物種在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稱呼等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與各類傳統醫療文化特色等議題的教育學習互動,甚至是促使參與者理解當地生態系統脆弱性及永續經營重要性(阿將伊崮喜瀾,2018)。這些儀式既是文化、亦為永續經營的教育工具,讓設計者能夠藉由空間元素,提升使用者對環境問題的敏感度。
驚爆認知!數位祭典背後的神秘傳承
在各族文化中,舉凡農林漁牧和狩獵等活動皆能結合傳統儀式而設計「虛擬節慶循環」,並在數位世界中再現生態循環(Duziak,2023)。
例如,德國的啤酒節(Oktoberfest)原本是慶祝豐收的活動,便能用來創建一個虛擬的啤酒節,讓參與者參與虛擬農作物生長和收穫過程,透過互動式教育瞭解農業的永續發展理念。另外,我們也能夠將意大利慶祝葡萄採摘節日“La Vendemmia” (Dodd,2022)設計成虛擬葡萄採摘與釀酒活動,讓參與者通過互動而學習環保釀酒技術,並減少碳排放。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歸來,台美管道推倒重來?
|
更多文章
)
許多民族儀式皆強調崇敬自然元素。在元宇宙中,這些元素可以被賦予數位象徵,讓參與者透過互動扮演修復生態的角色,進而深化對大地的尊重。在非洲,許多部落有著對水源的崇拜儀式,例如,肯亞的馬賽人(Maasai)對水井的敬意(Hughes與Hughes,2003)。我們可在元宇宙設計虛擬的 “水之祭”,讓參與者透過學習保護水資源,藉以瞭解水循環,也能在虛擬世界扮演修復水資源的角色。另外,美國加州著名的 “Earth Day”(Rome,2003)同樣也可在元宇宙被應用設計成一個虛擬 “地球日” 慶典,讓參與者透過互動活動教育而瞭解環保的重要。
歐洲的許多民族也有類似的生態保護儀式。比如挪威的聖約翰節(St. John's Eve)是慶祝夏至的節日,傳統儀式會有篝火和跳舞活動(Gailey,1977);法國 “La Fête de la Musique” 音樂節也有類似意識(Perrin,2020),這些皆能透過虛擬活動讓參與者學習如何實踐環保。
能源革命:優化虛擬活動的能源消耗
儘管元宇宙看似沒有直接的物理環境消耗,但其運行依賴於大數據處理與能源消耗。因此,在設計低碳虛擬儀式時,需要從技術層面優化伺服器和數據處理流程,使用再生能源以運行數據中心資料(Broker News,2023-10-11),避免過度複雜的3D建模與渲染,簡化數位結構以減少不必要的計算負擔,從而降低整體能源需求(王文喜等,2022)。
微軟(Microsoft)透過「綠色雲」計劃,讓數據中心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德國的SAP公司也推出 “Green IT” 計劃,藉此降低數位過程的碳排放,透過優化數據、處理過程與使用可再生能源(Welfens與Lutz,2012),借鑒現實世界的「碳補償」為元宇宙的虛擬儀式設計碳中和機制。或者,讓使用者透過參與低碳活動獲取碳積分,將這些積分用於支持真實世界的環保項目。例如,荷蘭的KLM航空公司碳補償項目讓乘客能夠透過購買碳積分來抵消飛行碳排放。類似的機制亦可應用於元宇宙活動,讓參與者透過VR環保行動,支持真實世界的環保項目。另外,英國的英國電信公司(BT)也有類似的碳補償計劃,透過 “Better Future” 計劃支持環保項目與虛擬活動為參與者提供碳中和機會(Freitag等,2021)。
破界突圍:跨次元的綠色革命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的元宇宙將成為低碳生活引領者,數位環境將有效模擬和減少碳排放,以更環保方式消耗能源。例如,特斯拉(Tesla)透過超級工廠(Gigafactory)使用可再生能源,這種做法可啟發元宇宙設計者,讓虛擬世界成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試驗田;丹麥的Vestas公司透過風力發電技術,為全球提供大量可再生能源,這些經驗皆可應用於元宇宙設計,確保其虛擬活動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
展望未來:文明重生的關鍵時刻
多元文化在儀式表達的生態思維為現代科技提供珍貴啟示。元宇宙不僅可成為科技創新和數位娛樂的展示櫥櫃,也將成為文化傳承、環保教育與生態保護的創新平台。
當虛擬和現實世界的界限愈趨模糊同時,元宇宙不只可被用來當作文化與環境責任相互融合的平台,亦將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革命。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元宇宙的設計不僅是科技創新,它同樣也是文化與生態智慧的創新舞台。未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環保意識抬頭,元宇宙將成為一個真正具備社會責任的文化平台,讓人們在沉浸娛樂同時,也能深入學習並實踐生態保護,從而實現一個更加永續與綠色的未來。
(相關報導:
風評:川普歸來,台美管道推倒重來?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