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核三廠二2號機在5月17日停止運轉,台灣將首度進入完全無核電的時代,雖然立法院修法通過讓核電廠使用年限增加20年,但核電重啟仍遙遙無期。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啟源示警,核電退出供電行列,不只是能源政策的轉捩點,更可能引爆一連串系統性危機,包括備轉容量失衡、燃氣供應吃緊、碳排不減反增,甚至危及國家安全。
備轉率失真,政府預測過度樂觀
「備轉容量低於10%就是警訊,低於 90萬瓩就是紅燈,2023年就有3天這樣的紀錄,2024年更可能擴大到數十天以上,」梁啟源直言,「這些數字顯示我們的電力系統已處在風險邊緣。」
根據台電過去已公開數據計算,2023年全年有119天的備轉容量低於10%,而真正用電吃緊的是夜間備轉容量,但真實的數值直至今日仍未完整公開,導致社會對電力安全的認知與現實產生落差。
梁啟源強調,政府公佈的備用容量率主要以白天太陽能最強的時段為準,卻刻意迴避太陽下山後的備轉能力,這是資訊選擇性的公開,也難怪備轉率看起來『都很好』。
未來數年備轉容量將長期處於紅燈區域,梁啟源分析,以政府預測為基礎,在假設所有新建電廠如期完工的情況下,2026年夜間備用容量僅剩5.2%,扣除必要備準後實際可用容量可能低至3%左右。
為了要維持備用容量率,就需要有足夠的電力來源,不過國內新增的電力來源,不僅是再生能源增加速度落後,連原先預估應該要如期完成的電廠,從台電到民營電廠等等,通通都沒照原定計劃落實。
梁啟源說,包括台中電廠一號新機組、協和電廠更新案、以及多家民營電廠(IPP)皆面臨環評延遲、地方反彈或融資困難,甚至連招標都未完成,這樣如何談論電力供應穩定?
天然氣接收站超標運轉 供應拉警報
當核能要暫時停下來時,同時又要兼顧減碳、空污排放,從經濟部到台電都大力宣傳是靠天然氣來接替發電,成為主要的替代來源,但這背後卻隱藏著供應吃緊的危機。
梁啟源說,在桃園大潭第三接收站還未正式啟用前,台中、高雄永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的設備利用率不僅滿載,甚至達到120%,讓機組極限運轉,不容許有任何閃失,「但設備本應有維修與緩衝空間,現在的狀態就是『硬撐』,任何風吹草動,如颱風、地緣緊張、軍演封鎖等,都可能立刻衝擊供氣穩定。」
梁啟源補充,即便政府推動三接分階段上線,依目前進度估算,今年增供氣量僅約50萬噸,遠不及大潭9號機等大型新機組上線所需的300萬噸,供不應求的狀態下,中油說可以靠機組輪修調度,但這只是短期權宜之計,長期根本撐不住。
再生能源成長緩慢,碳排不降反升
除了新增的電力來不及外,同時台灣也正面臨國際上的減碳壓力,尤其是2050淨零碳排目標不斷逼近,更讓能源供需問題成為燙手山芋。
梁啟源指出,自2016年起,台灣再生能源占比僅從4.8%增至11.6%,平均每年成長僅1個百分點,距離2025年20%、2030年30%的政策目標落差甚大。攤開各年度的推動狀況,其中太陽光電2017至2024年平均執行率僅67%,離岸風電更低至46%。政府喊出的目標固然亮眼,但執行落差過大,無法支撐系統轉型。
更嚴重的是,台灣電力部門碳排量不減反增。根據官方資料,2024年電力部門總碳排為1.13億噸,相較2015年成長4.5%。雖然每度電排碳強度略降至0.474公斤,但仍遠高於0.39公斤的政策目標。
梁啟源強調,當全台主要的排碳量仍是電力部門,占整體七成時,只要這部分不減少,其他部門的減量「依舊是杯水車薪」,『碳中和』將淪為空談。」
用電需求持續成長 減碳、產業政策與能源規劃矛盾
要持續推動減碳,同時也要維持國內經濟成長,現在驅使國內經濟發展主要來自半導體產業,梁啟源指出,這幾年AI、大數據與半導體製造帶來的新增電力需求,讓電力需求年成長率從1.4%上升至2.67%。但在既有能源規劃與執行落差下,根本無法滿足企業布局與社會穩定用電需求。
梁啟源說,政府一方面歡迎投資、推動淨零,另一方面卻關掉穩定電源、高估再生能源、壓縮天然氣安全邊際,這是政策上最致命的矛盾。 (相關報導: 「不是要AI?」政府調降電力成長率 梁啟源直言:對電力供需太樂觀 | 更多文章 )
最後梁啟源強調,能源政策必須重回務實路線。「不論藍綠執政,都該面對現實,該修法就修法,該延役就延役。不要讓缺電、跳電成為全民買單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