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即將就任美國總統,很多台灣的教授學者跟媒體名嘴們,最大的疑問是 ─「川普對台灣的態度是甚麼?要交保護費嗎?多少GDP?」
另外的一個問題其實更重要─「中國會侵略台灣嗎?何時比較可能?為什麼?」,甚至開始流傳2025。
1. 從美國的地理、歷史,跟戰略思維來說;美國需要,也正被台灣保護著。
交保護費是一個弔詭而淺碟式的思考,美國不是黑幫,台灣也不一定很弱,淺碟思考反映了台灣媒體跟學者的水平。
2. 除非習近平面臨喪失政權極大的壓力,否則攻台風險太高,難以承受。
2025中國經濟將更加搖搖欲墜,再加上面臨川普上任,貿易、貨幣、科技封鎖都有極大威脅,攻台時機點就會在2027年底,習近平五年任期到來之前3-6個月;或2028新任期剛開始的時候。
3. 台灣的戰略思維是甚麼?「親中保台」、「維護主權」都只是概念跟方向
從沒看過政府的政策跟戰略,目前也都只在延續已經計畫數年的M1A2、F16V、有人潛艦,沒有看到最新的完整論述。
兩次世界大戰反應 - 美國實質上的「孤立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1年一連串的戰爭,使德國幾乎佔領西歐、北歐,美國基本上中立。亞洲地區則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後才全面爆發,日本在華作戰多年,已趨於疲軟,為了資源被美封鎖,發動「珍珠港事件」,導致美國向軸心國宣戰。
簡言之二次世界大戰,美國一直到打了兩年半之後,方才被動的加入歐亞戰局。在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美國也是直到1917年4月才加入,那時戰事也已經接近尾聲。所以孤立主義不是起始於川普。
珍珠港事件依然是美國永遠的痛,太平洋發生戰爭是他們唯一的擔心
美國是美洲唯一強盛的國家,美墨戰爭在1846-1848年發生,至此之後,除了古巴飛彈危機,中南美洲對美國並不構成威脅,除了現在嚴重的非法移民之外。加拿大算是同文同種,利益跟價值一致,加入美國成為第51州或許並不是件壞事。
目前中歐、西歐有北約,除非發動核戰,蘇俄是無法入侵美國的。大西洋彼岸跟美洲大陸安全無虞之下,唯一的危險跟威脅只有來自太平洋,現今之中國就如同當時的日本。而這時中國卻不斷的在軍事跟海域擴張,在在都踩越美國無法忍受的紅線。
第一到第三島鏈,是太平洋上幫美國防衛中國,保護本土的「拒止之鍊」
防止共產主義擴張已經不是美國的目標,它們也不需要當世界警察,只需要對付中國
當年二戰後,共產主義思想、烏托邦世界蔚為風潮,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蘇俄在東西兩邊、歐亞的侵略擴張,一時如入無人之境,銳不可擋。韓戰跟越戰是美國在德國擋下俄軍之後,恐慌之下不得不打的戰爭。因為一旦失去韓國,日本可能保不住;而輸掉越南,整個東南亞也會完蛋。
至於參與中東戰爭則是美國擔心自己的能源需求(但目前美國石油不僅自給自足,甚至可以外銷,中東局勢的問題只剩以色列了。反正回教世界早已不復當年團結,內鬥不斷,美國樂得只賣武器,旁觀即可),所以一連串戰爭下來,美國從屢被情勒的「孤立主義」(被英國的邱吉爾,中國的國民黨),為保護石油資源打戰,搖身一變成為世界警察。後來當老大上了癮,鴨霸式的過度介入,反令世界各國反感,美國也迷失了自己。直到川普的出現,才真正要「American First」,不讓世界諸國狂佔美國便宜。
該是長大、保護自己的時候了!大家要戒「美國抱抱」、「喝美國奶水」的癮,群策群力才能保護自由與民主
GDP的2%做國防,是當初北約原始的約定,川普的強硬立場是對的。北約國家的國防預算歷年來過低(除了少數有危機意識的國家;而歐洲一貫的偽君子在歷史上殷殷可鑑,我們與其反美帝,不如拿來檢討歐洲跟中東),戰備很不充足,烏俄戰爭後,警戒狀態提高,芬蘭加入北約,更應提高戰爭預算,從2%到5%?
日本跟韓國也是一樣,當初對抗共產勢力侵略,日韓無力負擔,美國只得協防(戰略上協防日本即可,韓國則是歷史包袱)。美國其實債臺高築,國內諸多的問題都需要錢,為何要花巨資保護太平洋的這一邊。民主黨之所以輸掉選舉,一大原因就是他們還活在當老大、務虛不務實的慷慨思維裡。
這世界很奇怪,明明很依賴美國,很多國家卻興起對美的批判。但是為何還要攻擊美國、川普?只因為美國、川普長的像小叮噹裡的胖虎嗎?我們除了在國防武力上的依賴,經濟上更要依賴老美的愛花錢。賺人家的錢,要人家協防,然後嫌人家財大氣粗,去罵美國跟川普(很大部分是中共的統戰,其他則是歐洲自卑的偽君子行徑),實質上是眼瞎耳聾,不讀書又愛亂講話,比川普還不如。
台灣該有的戰略思維 – 戰爭求其勝、求其速,錢要花在刀口上,無人武器才是未來
中國武力犯台的預估時間謠傳很多,很大一部分是煙霧彈,美國國防部拿來爭取預算,中國則是用來大外宣,三天兩頭亂猜一通很可笑。這麼重大的事,背後一定有很多的考量跟計算,如孫子兵法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戰爭背後要準備、要部屬、要後勤,不是只比賽造戰機,下艦艇餃子。更何況以最新的烏俄戰爭來看,無人武器恐怕才是王道。即使以我說的2027攻台,那也是習近平逼不得已,孤注一擲才會發生的事情。
美國的無人戰爭正進行甚麼?
Modular Advanced Armed Robotic System(MAARS),美國的無人陸戰系統,始自2008年,在2016年跟陸戰士兵聯合測試成功,據說最近已經用在俄烏戰場。這個機器人戰士有一門可怕的機槍,四具榴彈發射器,還不怕反坦克飛彈,殺戮能力超級可怕(見下圖)。
(相關報導:
美中海軍實力落差超20年?俄羅斯報告:共軍2049年追上美軍水準
|
更多文章
)
美國的無人陸戰系統 Modular Advanced Armed Robotic System(MAARS)。(黃偉俐提供)
而中國還在機器狗?狼?媚中的人自己看清楚(見下圖),真的打起來,中國有優勢嗎?最近中國釋出身背四顆飛彈的機器戰狼,據說那還是假想圖宣傳的,放8-10公里飛彈?中共自曝其短。以MAARS來說,是近距離接戰,所以雙方武器跟科技能力差距,至少有5年上的差距。唯一的問題是美國的國防製造能力吧?我們應該自己做MAARS了,自動技術上我們做得到,高階晶片我們取之不盡。
海軍無人艦艇呢?
拜登總統上任之初,2022年發布領航計畫,美國海軍到2045年要完成150艘大型水面無人艦艇,水下無人潛艦也如火如荼發展中。以對抗最大假想敵中國來說,2045太晚了,這恐怕也是煙霧彈,減低中國的戒心。不然就是美國海軍保守勢力依然太龐大、或製造力太低,需要馬斯克的超能力幫忙嗎?真正阻擋美國無人戰具大躍進的,很大部分是美國本身對於無人戰爭的猶豫,因為知道殺戮會有多可怕。還有的是世代交替,國防部的老將軍們似乎都過於保守根平庸,馬斯克嘲笑F35是對的。
早在2019年美國海軍購買4艘「殺人鯨」(Orca)超大型無人水下潛艦,長約400英尺(約122米),排水量約6000噸,適合在台灣海峽等淺水擁擠的水域中運行(見下圖)。
美國「殺人鯨」(Orca)超大型無人水下潛艦。(黃偉俐提供)
海獵號則是美國「中等排水量無人水面載具」,最高速度50公里每小時,重135噸,足夠巡航70天,可以在22公里每小時下航行10,000海里,2016年已經下水(見下圖)。
台灣呢?最主要的應該還是需要無人艦艇,潛艦計畫預算刪得好
台灣國防部編列36億6千多萬元給中科院執行「慧龍專案」,從2020年起,將以5年的期程進行無人潛航原型艇的研發。而由中科院與龍德造船合力研製的「慧龍」水下無人載具,外界傳聞,排水量接近100噸、長與寬分別為30公尺與6公尺,2024年底9日現身於蘇澳(見下圖)。
那目前的有人潛艦計畫呢?台灣的海鯤級潛艦剛下水一艘,還在測試中吧?預計建造共8至10艘,等訓練演習成軍,2030年完成都還過度樂觀。無人水上跟水下艇艦我們都己經完成初步研發,也下了水,有能力快速成軍,戰力也絕對比有人的戰具強。
有人潛艦是著名的鐵棺材,8-10艘的戰力會比得上50-100艘的小刑無人潛艦嗎?無人艦的成本應該低的多、成軍也快的多、戰爭時人命的犧牲也會少很多。所以刪除海鯤級潛艦的預算是對的,給國民黨立委按個讚,雖然應該是歪打正著;而且不是只刪預算,更應督促無人艦艇的盡快成軍。
犯台還需要準備,中國這兩年單處理財政跟經濟就夠累了,2025根本不可能
現在很熱門的話題是中國2025攻擊台灣,媒體都是來亂的嗎?建造艦艇跟船隻,到演訓能戰,沒個3-5年不可能,2025年中國最大的議題是財政跟經濟。相比中國的海軍下餃子,美國製造跟部屬中程飛彈會快很多,所以美國跟菲律賓在中程飛彈的合作,中共就表達很嚴重的關切,如同之前在韓國建立薩德系統。如果台、韓、日都可以自行製造機動化的中程飛彈,中國即使如欲在我所設想的2027-2028年攻台,應該還是渡不過台灣海峽。
發展小型自殺式無人機?要再想想
反而發展、部屬數千的中型無人機(甚至飛艇),每架無人機上攜帶數枚對空、對地、對海的飛彈,長期、分批在東部巡航,才是戰爭所需。為何是東部?因為現在飛彈航程100公里很容易,進可攻、退可守,如象棋的楚河漢界一樣。
飛機、飛彈部屬在西部陸地,用掩體保護是傳統,完全過時的想法,在第一擊中會損失太多。而且現代戰爭中,是視距外的對戰,飛機不是戰具,而是載具,真正要的是能夠遠距發射飛彈,不是傳統空戰的釘孤支。共機越過中線,用小型一點的無人戰機(如改裝更小型化,拿掉駕駛座的勇鷹教練機),攜帶2枚飛彈上去應對即可,幹嘛不讓飛行員在家睡覺,增產報國,補充台灣的缺工還比較實在。
而地基型飛彈則是要藏於中央山脈中的軌道系統,這一切無人戰爭的戰略思維,不就正像孫子兵法的軍形篇、虛實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孫子兵法》第一篇 始計 -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台灣到底誰在「廟算」,誰會「廟算」啊?再不濟,請參看維基百科「甲午戰爭」中的一章「日本的巨變、企圖與備戰」。名嘴、政客,尤其政府高官們,請多上網查察資料,閱讀歷史,做些功課吧!台灣國防部真的要改變思維,盡快規劃無人戰具的製造與使用,最好做到五年內彎道超車。「廟算」比滿足長官的使命感,或遵循傳統作戰思維重要太多,就讓星星掉滿地吧!
(相關報導:
美中海軍實力落差超20年?俄羅斯報告:共軍2049年追上美軍水準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