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於 2024 年 12 月 31 日和 2025 年 1 月 1 日分別刊載兩篇文章,剖析臺灣與南韓的經濟成長趨勢。筆者精選並摘譯其中的重點內容,結合自身觀點進行比較分析,為讀者提供參考,幫助更全面地理解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報導:Taiwan Outperforms as Asia’s Strongest Market in 2024(台灣股市成為2024年亞洲表現最佳股市)
《華爾街日報》報導:South Korea Government Expects Economy to Slow in 2025(南韓政府預估2025經濟將放緩)
臺灣:2024年亞洲最強股票市場
臺灣經濟預計在明年繼續成長,中央銀行近期將 2024 年的 GDP 成長率預測從先前的 3.82% 上調至 4.25%。這一增幅將是 2023 年成長率的三倍以上。
*經筆者查證,2024 年亞洲表現最強的股票應該是在以色列,這可能是因為作者認為其市值過小而未納入比較。
核心驅動因素
臺積電(TSMC)的全球領導地位
臺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掌握了全球先進半導體製造的大部分能力。該公司在 2024 年股價飆升 81%,創下自 1999 年以來的最佳年度表現,成為臺灣股市的核心動能。
臺積電第三季度的創紀錄利潤及其在 AI 熱潮中的主導地位為投資者注入信心。
AI 相關需求的爆發,進一步推動其業務成長,鞏固了臺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的領導地位。
在本文摘譯與整理時,2024 年臺積電的第四季度獲利表現已再創新高,但《華爾街日報》的分析僅討論到第三季度。(延伸閱讀:臺積電上市30週年,獲利至今賺幾倍?)
鴻海科技的多元化發展
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鴻海科技(Foxconn Technology)在 2024 年股價大漲 76%。
除了繼續以組裝 iPhone 而聞名外,鴻海還在 AI 伺服器建造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服務於美國科技巨頭如亞馬遜和輝達。
這種多元化的業務布局使鴻海成為科技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韓:經濟成長預計放緩
南韓政府預計,由於出口成長減弱以及內需復甦疲軟,2025 年的經濟成長將有所放緩。今年 GDP 成長率預估僅達 1.8%,顯著低於此前預測的 2.2%。其中,出口成長將從 2024 年的 8.2% 大幅下降至 1.5%,內需復甦亦呈現疲態。
主要挑戰
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
南韓長期以來對中國市場依賴度高。儘管中國是南韓最大的貿易夥伴,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內需疲弱直接影響了南韓的出口表現。
南韓的出口產業,如半導體和汽車,與中國市場的聯繫過於緊密,難以快速適應全球市場變化。
內需復甦乏力
南韓國內消費者信心不足,家庭債務高漲,導致內需無法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相關報導: 「台灣經濟未來3年趨勢都向上走!」投資專家:台積電帶旺2025,台股中這產業最受看好 | 更多文章 )
高房價與生活成本的增加進一步壓縮了消費力,阻礙內需成長復甦。
臺灣的租屋制度與南韓有所不同。南韓的「全租房」需支付房價的50%-60%作為押金,或選擇高額月租金,致使家庭債務居全球前列。若以購房來看,根據 NUMBEO 資料,2025年南韓的房價所得比為22.2,高於台灣的21.3。(延伸閱讀:季凡觀點:臺灣房價所得比首降四小龍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