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臺灣的勞動報酬偏低嗎?

(示意圖/取自pixabay)

我們在 7 月 21 日的 Two Money Lovers Podcast EP70 要聊臺灣的勞動報酬偏低嗎?從絕對的數字來看可能是,但從是否能累積財富的角度來看,恐怕恰恰相反了。

財務金融學有兩條不變的鐵律,其一,有損失風險的 1 元,價值必然小於無風險能穩當取得的 1 元;其二,未來時間點才能取得的 1 元,價值必然小於現在的 1 元。因此對應調整的工具,學界稱之為風險調整貼現率(Risk Adjusted Discount Rate, RADR)。

事實上,在總體經濟學上,即便將不同經濟體的勞動報酬(包括薪資報酬和非薪資報酬)算成同一貨幣,也無法直接比較,這也是通用的原則。主要原因是購買力的差距,而對應調整的的工具,學界稱之為「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舉例來說,臺灣營業稅(Business Tax)標準稅率為 5%;中國增值稅(Value Added Tax, VAT)標準稅率為 13%(自2019年起)。同一幣值相同的名目勞動報酬,臺灣的 PPP 的人均勞動報酬便會高於中國!因此臺灣許多本土跨國公司外派輪調時,也會透過 PPP 調整,使其員工購買力保持相當。

IMF 每一年都會針對不同經濟體,透過 PPP 調整得出經濟體間的 PPP 的人均 GDP。以 2024 最新估計值:美國 85373、臺灣 76858、南韓 59330 與日本 54184;納入中央銀行報告可得最新勞動報酬份額計算,美國 52.2%、臺灣 43.9%、南韓 52.1% 與日本 52.6%;最終的結果將是美國 44565、臺灣 33741、南韓 30911 與日本 28501。

勞動報酬通常是指企業勞動要素成本,簡單可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薪資報酬包括受僱員工(不含執行業務所得者)每月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年終獎金等)。另外的非薪資報酬,包括雇主為員工支付之保險費、提撥退休準備金、退休金、資遣費、員工福利金及相關福利支出。

另加入營業盈餘份額計算,美國 24.6%、臺灣 34.4%、南韓 22%與日本 13.1%。最終相當是扣除折舊與生產與進口稅淨額後的 PPP 個人所得(Personal Income, PI),將是美國 65566、臺灣 60183、南韓 43964 與日本 35599。換言之,再扣除美國較高的直接稅(Direct Tax),就會發現美國與臺灣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將進一步拉近。

根據 2024 年國際 NUMBEO 最新房價支付能力指標(Affordability Index),美國 2.7、日本 1.7、臺灣 0.9,南韓 0.7。但是,多數臺灣裔移民也住在人口稠密的高所得地區,房價其實也逐漸上升中。美國矽谷的受薪階級未必比臺灣的一般受薪階級,更「敢」常出去外食用餐,並能更快累積自己的財富!

當然,PPP 的計算法,如同 CPI 計算,也面對許多批評與質疑。其中一個缺點就是品質差異造成的價格不同,這是一個很難排除的挑戰。目前除了 IMF 之外,World Bank 與美國 CIA 也有類似的數據發表,可以用來相互比較修正。事實上,無論哪一種調查,也許數字略有不同,但排序大致相同。

根據以上數據,相信就不會令人太意外,在許多臺灣人大罵民不聊生或稱臺灣為鬼島之餘,臺灣仍能吸引許多外籍白藍領工作者來臺工作。另瑞銀 7 月 10 日發布的「2024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臺灣「美元百萬富豪」人數將從去年的 79 萬人,到 2028 年將大增 47% 至 116 萬人,增長幅度在 56 個國家中居冠了!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相關報導: 全球勞工誰最拚?國際職場調查:「朝氣蓬勃」台灣勞工在亞洲只輸這國 更多文章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