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幾年間,台灣有兩個經濟政策我都覺得不安,但是由於主事者信心滿滿、聲勢浩浩,外界的異聲或則被忽略、或則遭嚴正反駁。久而久之,這些政策就變成了金科玉律,好像「做了台灣經濟就好了、不做台灣經濟就完了」。如果這個政策是錯誤的,大概要等到諸多惡果一一浮現,才能叫主張者見棺掉淚。但是這棺材淚水不只是主張者在流,而是全民在付代價。 前文所提的兩個經濟政策,一個是「吸引外資來台」,一個是「吸引鮭魚返鄉」。 先談外資來台。外資為什麼要來台?當然是因為台灣的投資報酬率高。但是投資概分兩類,其一是建工場、買設備等實體投資,提升台灣的產業實力,開拓就業機會。其二是投入股市、炒作房地產等,對台灣產業毫無幫助,只是把股價房價拉高、把散戶股民吸引到股市。台灣的產業衰退久矣,最近十年實體面的投資機會實在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莫名其妙吸引資金來台,除了拉升股價、房價,哪有什麼提升經濟的效果?吸引外資來台的惡果就是房價被炒作需求而拉高,年輕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子,民怨沸騰。
主政者對全球第一高的房價未必掉淚,卻總是能提出「平價住宅」等拉抬供給的政策。吸引資金回台是增加房屋購買需求,而推出平價住宅卻是增加房屋供給。同時推出這兩種政策,像是同時服用腹洩藥與便祕藥,錯亂不堪。 再談鮭魚返鄕。進入主題之前,先談談「鮭魚返鄉」這個名詞之爛。大約十七年前,美國的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編印了一本書,名為Between Zeus and the Salmon。宙斯是希臘神話裡的眾神之神,威力強大,四處拈花惹草兼播種。但是鮭魚卻是另一極端,一生只能繁殖一次,完成生育即死亡。鮭魚返鄕其實不是什麼榮耀的事,而是一個垂暮之年、因為沒有辦法在深海大洋產卵,只好回到熟悉地讓卵子安全養成的「最後一件事」。鮭魚不是驍勇強悍的魚類,卻常是其他掠食者的標的。他們的存活靠得是大量產卵;就算被消滅掉幾十萬卵子,也還有其他許多靠「魚海戰術」存活。鮭魚一生沒有創意、沒有激情、沒有變化。它一生唯一的高潮就是逆溪返鄕,然後死亡。
台商為什麼要返鄉,當然是因為台灣的經營環境好。可是當年會被中國大陸吸引而去的台商,必然是看上對岸土地成本、勞工成本、官僚彈性等成本面經營優勢。雖然最近十年大陸的經營條件變差了些,但在成本面台灣仍舊不是對手。中國大陸即使沿海各地土地、勞工成本變高了,但是他們可以「騰籠換鳥」,把需要低要素成本的企業挪移往內陸成本更低之處。我怎麼想都想不通,一腦子追求cost down 的台商,如果可以選擇去甘肅或越南設廠,為什麼要回台灣?
總之,台灣要拼成本,是無論如何拼不過中國內陸與中南半島的。如果當初因為尋求低成本而西進的廠商現在又想要回台灣,老實說這不是件好事,反而代表台灣的要素成本已經低到「堪與對岸比低」的地步。果真如此,那是台灣的悲哀,也表示我們的產業根本沒有升級,以至於對岸台商可以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