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慈芸專欄:樹大招風——揭露幾本冒名林語堂的譯作

林語堂。(清明網)

陽明山仰德大道上的林語堂故居,是1966年老蔣贈送給林語堂的,希望能吸引這位國際知名的作家來台定居,為老蔣的自由形象加分。林語堂(1895-1976)是福建漳州人,因此晚年能聽到家鄉話,足慰老懷。他在這裏斷續住了十年(有時住在香港女兒家),備受禮遇,最後在香港過世,移靈回台,長眠於故居後園。林語堂故居清幽可愛,現在由台北市文化局管理,對外開放,裡面當然有收藏林語堂的著作,包括他英文著作的中、日譯本在內。不過,雖然是林語堂故居,也不能保證裡面掛名林語堂的都真的是他的著譯作。根據目錄判斷,至少有七冊不是他的,也收在裡面了。

這七冊都是英譯中的著作,包括三冊《徬徨漂泊者》、一冊《勵志文集》、一冊《成功之路》和兩冊《如何出人頭地》。《勵志文集》、《成功之路》和《如何出人頭地》只是書名不同,其實內容一樣。也就是說,有兩本不是林語堂寫的,也不是林語堂翻譯的書,被當作林語堂的譯作在港台發行,最後還被收進林語堂紀念圖書館,林語堂天上有知,大概也是啼笑皆非。

1979年德華出版社的《徬徨漂泊者》不是林語堂譯的,而是黃嘉德譯的(左);1939年上海西風社的《流浪者自傳》,封面上有「林語堂推薦」字樣(中,取自師大圖書館電子書);1986年金蘭文化版,封面上居然變成「林語堂著」(右,作者提供)
1979年德華出版社的《徬徨漂泊者》不是林語堂譯的,而是黃嘉德譯的(左);1939年上海西風社的《流浪者自傳》,封面上有「林語堂推薦」字樣(中,取自師大圖書館電子書);1986年金蘭文化版,封面上居然變成「林語堂著」(右,作者提供)

第一本《徬徨飄泊者》其實是林語堂的好友黃嘉德譯的。這本書原名Th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uper-Tramp(1908),是威爾斯作家戴維斯(W. H. Davies)的自傳,作者不是很出名,但原書有蕭伯納的序,中譯本有林語堂的序,算是名家加持。黃嘉德的譯本書名為《流浪者自傳》,1939年上海西風社出版,封面上印有「林語堂蕭伯納推荐」字樣。黃嘉德(1908-1992)、黃嘉音(1913-1961)是林語堂的朋友和事業夥伴。他們兄弟和林語堂一樣是福建人,一樣出身基督教家庭,又都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學生。西風社就是黃氏兄弟和林語堂一起辦的。西風社的書,黃嘉德翻譯,黃嘉音發行,林語堂寫序推薦,合作無間。林語堂1936舉家赴美,之後在美國三十年,黃家兄弟則留在大陸,黃嘉音死於文革,黃嘉德藏書全被沒收,命運多舛。不過,因為黃家兄弟沒有來台灣,他們的書自然列入禁書範圍。1957年,《流浪者自傳》就在台灣出現,署名「序周」翻譯,台北書局出版。封面的「流浪者自傳」是從右至左,「戴維斯原著  序周譯」卻是從左至右,一看就知道是拼裝書。內裝書名頁比較規矩,全部從右到左,也有「蕭伯納 林語堂推荐」。再看到林語堂序,鐵證如山,第六行明明白白寫著「茲承黃嘉德先生全本譯出,按期在宇宙風半月刊發表」,不知是編輯沒看到這個大破綻,還是故意留下線索,讓有心人可以按名索驥,知道這是誰譯的。

台北書局的《流浪者自傳》還算有誠意,沒有改書名,林語堂序也照錄: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從「口譯哥」現象,看台灣「只做八分滿」文化 更多文章

啷噹啷噹又啷噹,老殘之串鈴,頭陀之孟缽,戴氏之放棄每星期十先令的固定生活,知之匪艱,行之維艱也。...觀其自述叫化撞騙,一句一句道來,全無自豪氣慨,是所謂純出天籟。至此文生於事,事生於文,文章與事實調和,可稱化工,是屬於本色美一派,與浮生六記同一流品也。

1979年,林語堂已過世,死無對證,德華出版社把此書改名為《徬徨飄泊者》,假托是林語堂所譯。1984年,另一家金蘭出版社就直接把這本書列為「林語堂全集之十四」,當作是他的作品了。林語堂本來只是寫個序,這下居然成了譯者,佔了好友黃嘉德的便宜。黃嘉德還有一本《蕭伯納傳》,也在台灣被匿名盜版多次。林語堂的英語著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多半譯為《吾國與吾民》)據說原本是希望黃嘉德翻譯的,但我始終沒有見過黃譯。陝西師範大學在2006年出版了署名黃嘉德譯的《吾國與吾民》,但內文其實是鄭陀譯本。林語堂的Moment in Peking(《瞬息精華》或《京華煙雲》)也指名郁達夫翻譯,郁達夫沒譯完就過世了,鄭陀譯本滿天下,遠景沒署名的譯本就是鄭陀的。看來林語堂雖然自己中文文筆過人,但不肯翻譯自己著作的結果,只有任人翻譯了,始終沒有等到他心目中的理想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