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台灣台語」一詞頗受公民的爭議,引起筆者長年的悶氣,趁此首次譴評教育部《台灣台語常用詞辭典》的充滿誤謬。
筆者常年作台灣話漢字語源研究,因此導致「不吐不快」從實問責,這個辭典的編輯嚴重污染台語漢字的書寫,已見網站上有人批評「鳩佔鵲巢」或是「詐騙集團」。詐騙集團的惡評並非過份,這個誤用漢字的宣傳已經擴散到三、四個公器(姑且不論其他盲目的支持者),在網絡YouTube上公然擴大宣染。
簡單的例舉惡用推薦的重要漢字:用「抾」字近音代替「拾」(撿起,台語白話/khioh/)用「揣」字作「找/尋」(尋找。筆者認為普通話「找」是「搜」及「贖」的借字),「媠」作美好之意(台語白話 ㄙㄨㄧˋ/súi/,筆者認為是「秀」字的siu> sui音素反序,即metathesis。另例有「由」iu > ui,「隹」tsui > tsiu,「宅」古音tau > tua 宅著厝/宅在家⋯) 其他勿略漢字三大要素「形、音、義」的常識不計其數。多年以來屢次看到「步頻」作台語「白憑」的借音字的宣傳,借此機會批評,指正如下:
台語用詞發音[pōo-pîn]/ㄅㄜˇㄅㄧㄣˊ/一語,教育部《台灣台語常用詞辭典》採用借音字「步頻」,注解為兩個意義不相關連的副詞,作「向來」或是「突然」的意思。「步頻」一詞並不是固有的漢語複合詞,在中國的網路上解釋作現代語「步伐交替的頻率」(如英文cadence 節奏)。筆者認為台語/pōo-pîn/ㄅㄜˇㄅㄧㄣˊ/一語,教育部《台灣台語常用詞辭典》採用借音字「步頻」,注解為兩個意義不相關連的副詞,作「向來」或是「突然」的意思。「步頻」一詞並不是固有的漢語複合詞,在中國的網路上解釋作現代語「步伐交替的頻率」(如英文cadence 節奏)。
筆者認為台語/pōo-pîn/是兩個音近的漢語詞彙,即是「憑白」(無據)及「平白」(平素)的倒裝句(反序複合詞),台語文讀音「憑」/pîn/ㄅㄧㄣˇ(如「貧」)及「平」/phîn/(ㄅ’)ㄧㄣˇ ,前字聲母不送氣,後字則送氣發音,極少差別以致混亂使用融合作「白憑」一個複合詞。「白」字台語普遍的發音 [pėh/pėk] 第八調入聲,但偶爾受吳語的影響,韻母元音圓唇化作 [o/ōo/],即IPA [ɔ] ,/p ɔ/ㄅㄛ/發音,如大詩人「李白」的呼名,近音普通話「伯」。
「憑白」是漢語的常用詞,詞義是「無緣無故」或是「憑空無據」的意思。「平白」在漢語或許比較少用,它是「平素」或「平常」的意思,與上述的「向來」同義。根據網絡,普通話「憑白」及「平白」發音相近,兩個意義不同的詞彙容易混淆,中國網路上可以看到分解說明這個誤會。
不少漢語的複合詞,傳至日本後,前後兩字常常反置,如「和平」日語通常作「平和」,「熱情」卻是「情熱」,「骨氣」轉換作「氣骨」,即所謂「倒裝句」。此類「反序複合詞」台語也不少,比如「風颱」、「牛公/牛母」、「仔甫/仔母」(男仔/女仔,俗寫借音「查甫/查某」)等等。筆者主持一個網站「台灣話語部落格」,平日或多或少,大致有4-40瀏覽人次分佈在世界四大洲,但是缺少非洲的讀者。其中未知何故台灣讀者喜愛點閱「反序複合詞」一文(2017-06-24)。
本論題借機解釋台語 /pōo-pîn/ (音同「步頻」或「部貧」),即是常用漢語「憑白」的反序詞,成為「白憑」。同時這句話與近音的「白平」混淆,融合一致發音[pōo-pîn] /ㄅㄜˇㄅㄧㄣˊ/,因此借音「步頻」。台語研究者不易找到「白憑」的漢字語源,其因有三:「白」音受吳語影響,又是意外的倒裝句,最後一點「白憑」與「白平」混合。因此,兩個語意「空白無憑」(無緣無故)及「平素習慣」(向來)詞義完全不相關,卻是混亂借音「歩頻」。這個語音微小的差別,普通話也同樣是「憑白/平白」用法混淆。教育部的辭典編輯者更是不學無問,缺乏學術研究的能力,還不能夠自我反省嗎? 步頻?部貧?步步進入國家教育部門知識的嚴重貧乏!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台灣台語背後的「文化沙文」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有機化學博士(日本大阪市大.加拿大SFU)。在台灣曾任中興大學副教授;中山科學院研究員;加拿大Alberta Research Council, Reach 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