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台政策再出新招──從窮台、嚇台到惠台,這次直接挑戰台灣核心利益。
習近平一月二日在中國人民大會《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上宣讀「習五條」,除了正式點明「九二共識」建立在兩岸共謀統一之上的史實,更亮出通過「一國兩制」達成兩岸和平統一。
面臨內外嚴重危機之際出手習五條
四十年前中國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鄧小平宣稱這個文件「把台灣歸回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提到具體的日程上來了」;四十年後,中共官媒《人民日報》社論稱,習近平的講話對「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鷹派《環球時報》則稱,習五條「為兩岸統一擘劃路線」。兩岸關係又走到一個重要分水嶺,台灣下一步會被引向何方?
習近平發表談話後,總統蔡英文以「台灣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絕大多數台灣民意也堅決反對一國兩制」回應,雖然振奮民心,隔日國台辦卻首次以「兩國論」重砲抨擊蔡英文「煽動兩岸對立」,不僅暗藏不統一就是台獨的二分法,也似有警告台海將動盪不安之意,但局勢真會在短時間內激化嗎?
台灣少數「急統」人士,可能成為北京「民主協商」的樣板。(林瑞慶攝)
首先檢視習談話的動機與時機,就不全然是為台灣問題而來,仍脫不了中國內政及地緣政治的因素,可能藉對台強硬轉移焦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分析,中國正面臨內外嚴重危機,包括產業升級、對外經濟與軍事擴張等,遭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集團封鎖;美對中發動貿易戰,真正意圖是要中放棄「中國製造二○二五」的趕超式產業升級規畫,阻止中國躍升資本主義核心國家。
吳介民提醒,美國主導、意圖包圍阻止中國在海權上急速擴張的印太戰略,已將台灣列為關鍵一環;同時美國國會近兩年通過多項挺台法案,如果未來一年,美國國會當真邀請蔡英文訪問華府,對中國將是極大挑戰。
「獨裁國家處理對外事務遭遇挫敗,極可能導致政權危機,中共很清楚這一點。」吳介民表示,因此中國急著拉住台灣,尋求從內部分化台灣國家認同,讓台灣在對美與對中政策上產生混亂與內鬥,繼而形成印太戰略破口。
藉分化台灣撕開印太戰略破口?
此外,我涉中人士指出,習近平對內可能面對武統派對台去中國化、去蔣化的不滿聲浪高漲,必須回應鷹派。另外,習第一任期對台有馬習會這項兩岸政績,第二任期對台卻尚無建樹,又迫近二○二一年中共建黨一百周年,習不能在兩岸問題過於被動,所以先主動提出統一原則、做法等路徑圖,「這樣對習不僅有種舒壓作用,也將壓力轉移到涉台系統身上。」這位人士表示。
熟悉兩岸事務人士也點出,自從國民黨因親中下台,尚可理解習近平因不信任、不再指望藍營,不會在意習五條對藍營影響,但民進黨本就深陷敗選泥淖,又何必激化台灣民意,抬升綠營聲勢。
「不要墜入習近平預設的陷阱。」吳介民強調,當台灣民眾開始擔心「如果我不妥協,中國會不會打我?」就會渲染恐慌氛圍,個體成為傳遞集體心理恐懼的載體,導致集體恐懼不斷複製,直到淹沒理性思考。
並未對兩岸統一設下明確時程
吳指出,「不再問這個假設合不合理」是習五條意圖達成的心理戰效果。北京在第一回合交戰未達到前述效果,是因蔡總統果決回應,直指習對九二共識的新定義就是一國兩制,使習五條宣傳造成反效果。
史丹佛大學弗里曼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台灣民主與安全計畫主持人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也提醒,習近平談話並未對兩岸統一設下明確時程。至於習此時對台講話,是否為了先清理戰場,專心處理三月可能重啟的貿易戰?祁凱立認為這並非習的盤算,習近平很清楚台灣問題並非一個談話就能解決,若要專心應付貿易戰,對台應低調,習五條只會擾動台美中關係。
不過,習五條仍有長遠影響。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指出,習版九二共識等同承認九二就是支持統一,不僅一中「各表」沒了,連統一的模糊空間也被拿掉。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則分析,更精確地說,習五條以一國兩制限縮了兩岸統一路徑。
這首要衝擊的就是二○年總統大選,習近平無疑迫使想選總統的各黨派,必須答出一紙能取信兩岸的申論題。
「 搞曖昧要兩個人說好才行,但分手只要一個人決定就行了。」一位藍營直轄市長幕僚直言,即使習談話後,國民黨中央聲明、黨主席吳敦義強調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無關,藍營可能的總統候選人朱立倫也抨擊蔡英文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連結,試圖挽回,「但一旦習近平『曝光』了九二共識謀求統一的背景,民眾已難再接受,需另找主張替代九二共識。」
不過,這位藍營幕僚認為,蔡英文力抗中國壓力,兩岸敵意也升高,藍營可以從和平穩定切入說服民眾。但即使避談一國兩制,也閃不掉習近平把兩岸通關密語從「一個中國」換成「和平統一」,國民黨勢必要思考如何包裝「統一」讓台灣人民接受。前總統馬英九在去年九合一選前拋出依據《憲法》精神「不排斥統一」,很可能會是藍營延伸包裝的基礎。
除了謀求九二共識替代品,國民黨更困難的挑戰是信任危機。
有政治觀察者看好柯文哲能在「習五條」後,提供台灣人能普遍接受的兩岸論述。(柯承惠攝)
柯文哲對兩岸發言權可能提升
祁凱立認為,國民黨想贏得大選,還要說服民眾贏得政權後,不會迎合習近平的統一進程,「這同樣是華府的擔憂,美國不樂見台灣助美抗衡中國的角色因而改變。」
「兩岸衝突、藍綠矛盾不明顯時,柯文哲價值小,習五條反倒為白色力量開闢了舞台。」一位資深政治公關分析師提醒,不要輕忽潛在總統候選人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兩岸議題發言權可能愈大。他指出,當綠營被質疑對立無解,藍營擺脫不了賣台印記,則包袱較輕、支持度高的柯文哲可能成為最大公約數。
香港《基本法》的慘痛前例
「習近平至少花兩個月構思的談話內容,台灣何必急於一時回答?」前陸委會副主委、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則呼籲,要選總統的人,必須召集團隊對兩岸論述慎思熟慮。
雖然習近平抬出一國兩制,意圖直接進入遠程協商統一階段,但揭仲表示,這不排除是中共拉高談判籌碼。「難道一定要照著習想要的劇本走嗎?」黃介正也認為,台灣仍可爭取屬中程方案的和平協議上談判桌。
習五條也宣稱要與台灣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就和平統一展開民主協商,達成制度性安排。但賴怡忠指出,此協商機制出現在習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之後,明顯已為協商設定框架。
賴表示,這令人聯想香港回歸中國前,一九八四年到八九年,北京也越過英國政府,邀及香港各黨各界人士協商《基本法》;北京也可能就兩岸如何統一,像是台灣如何與中國的制度接軌等研擬《統一法》。
不過,熟悉兩岸事務人士指出,國民黨找出九二共識替代方案前,連國共都難再交流,遑論主流黨派出席前述統戰意味濃厚的協商會議。其實中國本身就有民主黨派,如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台盟)參與各級政治協商會議(政協),號稱連結台灣,但根本不具代表性。未來即使中國涉台系統號召台灣統派參與討論,同樣難起波瀾。
蔡英文也強調兩岸間政治協商、談判須經授權,不過類似政協模式的分化、收買台灣政治力的模式,是否可能發生作用?
可能逼台灣民間表態挺九二
吳介民認為,一個關鍵在民進黨夠不夠團結?另一個關鍵是台灣認同、保衛主權、抵抗中國併吞能否成為台灣共識?
此外,賴怡忠警示,中國從去年開始脅迫國際航空公司、連鎖企業修改台灣名稱,如今習近平挑明九二共識代表謀求統一後,中國會不會進一步讓表態壓力深入台灣民間,像是以中客綁台灣店家承認九二共識才給做生意;或者赴中工作念書的台人被迫簽署習版本的九二共識認同書;還有兩岸城市交流,都可能要求對九二共識表態等。
賴怡忠指出,蔡政府應嚴防上述情況,才能落實蔡提出兩岸交流建立三道防護網中的「民主防護網」。他也建議,在國際上要積極宣傳中共正改變兩岸現狀,提醒其他國家做出因應措施。祁凱立也警告,習提出金馬與福建通水電氣橋,意味中國想複製在全球以基礎建設鞏固他國對中倚賴及支持的模式。
不過,祁凱立強調,美國國安及外交決策圈愈來愈擔心中國銳實力影響台灣,習五條只會促使美國逐漸加強同情及支持台灣。
祁說,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及國會的穩定支持不會減少,例如美國國會最近通過《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就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中。
我涉中人士則認為,中國若肆意改變台海現狀,加碼銳實力,不排除國際會助台進行外交戰,甚至挑戰一中原則。
不能完全的「兩治」總歸失敗
「凡是兩個異質的地區,要用兩制的,做互補的發展,若不能完全的兩治,其結果總是失敗的。」
同時沈君山也說:「穩定兩治的力量,不是海峽兩岸實力的絕對對比,而是另外一種相對的差距──破壞兩治所須付出的代價和接受兩治所能得到的利益,這兩者間的差距。」這些話直到今天都值得習近平及台灣有意於大位者再三省思。
藉著對習五條的堅定回擊,蔡英文重回2020起跑線。(蔡親傑攝)
習五條
1. 攜手推動民族復興,實現和平統一目標。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
2. 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提議兩岸推舉各政黨、各界代表,協商「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
3.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和平統一前景。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台灣同胞。
什麼是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鄧小平時代訂下的解決台灣與香港問題的方針。
1978年11月,鄧小平對緬甸總統尼溫(Ne Win)首度提到:「在解決台灣問題時,我們會尊重台灣的現實。比如,台灣的某些制度跟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但是要統一。」
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再度表示:「只要台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
1982年1月,鄧小平接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劍英副主席的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同年年底,中國人大修憲,增列「特別行政區」,做為一國兩制法源。
1983年6月,鄧小平接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說,統一後台灣做為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制度。有司法終審權,黨、政、軍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給台灣留出名額。
1984年2月,鄧小平對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闡述一國兩制:「統一後,台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一個統一的中國。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同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向人大提出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祖國統一之後,可以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編輯部)
蔡英文對中強硬談話獲民意支持
四個必須》1 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事實。2 必須尊重台灣2300萬人民對自由民主堅持。3 必須以對等、和平方式處理兩岸歧異。4 必須是政府、或政府授權的公權力機構坐下來談。
兩岸交流三道防護網》1 民生安全防護網。2 資訊安全防護網。3 民主防護網。
台灣各界對「習五條」回應
新北市長朱立倫:「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架構而生的,它不該、也絕對不會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國民黨聲明:習近平的「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並非「九二共識」的內涵,目前兩岸處於「分治」狀態,現階段「一國兩制」恐難獲得台灣多數民意的支持。國民黨立委王金平:民進黨不能接受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很早就建議要找個新名詞代替。前總統馬英九:「九二共識」的精神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無論中方如何表述,我方所指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台北市長柯文哲:堅持兩岸關係是五個互相。習近平的說法還沒被台灣主流民意接受,離心靈契合還有一點距離。重點還是增強自己實力,經濟不行、國防不行,沒法上牌桌叫牌。高雄市長韓國瑜:不要懷疑共產黨收復台灣的決心,也不要懷疑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決心。
前習大重提兩岸共同市場
習近平1月2日談話中,提到「我們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這是2005年胡錦濤與連戰簽的「胡連公報」後,中國領導人再度提起「兩岸共同市場」。
兩岸共同市場是前副總統蕭萬長在2000年提出,要做為兩岸經濟統合的路徑。其想法來自歐洲經濟統合的啟發。
1951年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六國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協訂》(ECSC),這六國煤、鋼鐵原料統一產銷,並破除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創造一致的勞動市場條件。這也成了歐洲經濟統合的的雛型。
1957年,這六國又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歐洲共同體(EEC)也被稱為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其特徵是關稅統一,成員間的人員、勞務和資本可自由流動。
2005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赴中訪問,與中共主席胡錦濤簽署公報,提到「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這是北京首度對「兩岸共同市場」正面回應。
之後此倡議多停由在討論、交流,未具體落實。尤其馬英九政府力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的服貿協定胎死腹中後,有關兩岸經濟統合的主張就消沉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