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耕社會轉變為父系傳承後,普遍採用「一夫多妻」呢?文獻中給出的解讀很多,我們在後文會給出一些。在中國,一個原因是「養兒防老」與孝道。《孟子.離婁》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對此的解釋為,「三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因此,妻不育,就可納妾,以免絕後;「一妻多妾」也是為多生子女,降低生存風險。「多子多福」不是因為子孫多了家裡熱鬧,而是在「養兒防老」之下,如果只有獨子,那等於「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風險太集中。特別是即使妻能生子,但過去兒童生命風險太高,近三分之一無法活到二十歲,所以多子才能多生活安全。於是,各朝為納妾留下空間,比如:宋律為普通人規定,「若年四十無子者,許置一人」;《明律.各例附例》界定,「除親王得一次置妾十人外,世子郡王額妾四人,二十五歲嫡無出,始許選二人,三十歲,嫡妾皆無出,方許娶足四妾;長子和各將軍額妾三人,各中尉額妾二人,三十歲嫡無出,始選一人,三十五歲,嫡妾皆無出,方許各足其數;故嫡室於年限內有子,則不得置妾也。庶人於年四十以上無子者,許選娶一妾,違而娶者笞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