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其實很複雜,但為了方便理解,他往往被說成一個單純而美好的小廢物,並因此引起了廣大國高中廢物的共鳴。
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廢物也不是一天躺平的。七海建人有云:「枕邊脫落的頭髮變多了、喜歡吃的鹹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了,這些小小的絕望堆砌起來,才會讓人長大。」如果說小小的絕望讓人長大,那麼讓人長廢的,大概是更大的絕望。要理解陶淵明與桃花源記,要從他的三個老闆開始說起。
注意看,這個男人太衰了
話說陶淵明少年時期正好是東晉的黃金時代,名相謝安在位,政局相對平穩。十五歲那年,「淝水之戰」謝玄等名將率七萬勁旅擊潰八十萬侵略者,「北府兵」威震天下。想必在青春期的陶同學心裡,留下了瑰麗的中二夢想,「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
然好景不常,陶淵明成年之後朝政日壞,君臣日日沉迷酒、色、內鬥、貪汙,各種政變、內亂都在醞釀當中。陶淵明就在這種糟糕的氣氛下,被他第一任老闆徵召了。
他的第一任老闆是江州刺史王凝之,就是王羲之的二兒子,以白癡著名。陶淵明被找去當「別駕祭酒」。這職位名為幕僚,實際上約等於二把手,在老闆是白癡的狀況下,很可能等於一把手,外加要幫老闆擦屁股收拾爛攤。陶淵明幹沒多久就果斷離職,王凝之慰留也沒用。
事實證明他趕快跑是對的,因為四年之後,王凝之就成功把自己蠢死。當時邪教教主兼大海盜孫恩即將攻入江州,幕僚勸王凝之趕快安排防禦,王凝之自信一笑「本官自有安排」,轉身回自己房間開始施展他的「五斗米道」法術,出來告訴幕僚「我在各個據點都布置了數萬天兵天將,孫恩是打不進來的」。然後他就不負眾望的被孫恩一刀宰了。
「珍惜生命,遠離白癡老闆。」——陶淵明(公元三百九十五年,沒有說過)
就在王凝之把自己搞死的這一年,陶淵明遇到他的第二任老闆,桓玄。桓玄與凝之不同,他高大帥氣、才華洋溢、殺伐果斷,妥妥的言情小說男主角風範,在一片紛亂詭譎的情勢之中橫空出世,合縱連橫、誅殺亂(正)臣(迪),短短三四年之間竟幾乎收攏所有勢力,身兼八州刺史(總共也就十幾州)。當時百姓早已經厭倦烏煙瘴氣的內鬥,一時之間桓玄宛如東晉的最後救世主,能輔佐晉室重回正途。
而陶淵明,正是推動桓玄暴風式崛起的幕後團隊成員,並一度作為他的使者與中央談判,可窺見桓玄對他的信任。桓玄地位較穩固後,陶淵明母親正好過世,他就回家服喪了。就在陶淵明服喪的第三年,桓玄篡位。
陶淵明大概在想:「我們前幾年到底養出了什麼怪物!」想什麼來什麼,第三任老闆劉裕及時登場,發出勇者小隊邀請:一起討伐桓玄吧!
事情辦完了,正是論功行賞、雞犬升天的時候,這時陶淵明卻又不想幹了。也許是陶淵明在劉裕身上,聞到了與桓玄一模一樣的味道,篡位陰謀家的味道。於是陶淵明隔年參加了一些掃蕩餘孽的工作以後,就去當小小的彭澤縣令,然後又覺得也沒意思,索性回家種田去了。
十五年後,劉裕篡晉,是為南朝宋。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所以這些年我丟下田園、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到底是為了什麼呢?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陶淵明比你想的還有料
有人可能會疑問,不是說陶淵明率(社)性(交)自(障)然(礙),不會當官嗎?怎麼寫得好像是個扶龍王,捧誰誰登基?其實這種傳統印象並不準確,陶淵明只是不愛當官,不是不會當,就像有的人只是不愛社交,不是不會社交。
陶淵明的職位不高,往往隱身幕後,我們難以確知他到底做過哪些事,卻可從一些側面證據看出他深受老闆信任的一面:
1.王凝之慰留
前節說他在江州當王凝之的二把手,很快就請辭,但他的工作顯然給王凝之留下了很不錯的印象,趕快又找了一個比較閒的工作要挽留他。不過凝之,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不是職位的問題,是你的問題。
2. 當桓玄使者
當時政治環境,各州府、世族往往擁兵自重,彼此溝通、與中央溝通其實猶如外交,必須是十分信任的屬下,才能作為自己的分身出訪談判。
3. 輔佐劉敬軒
此人是劉裕的老朋友、也是他前上司的兒子。這時敬軒身無軍功,卻被劉裕破格提拔為江州刺史,掃蕩當地餘孽,算是個酬庸仔。劉裕把身邊很熟悉江州情況的陶淵明派來給他,頗有替老友保駕護航之意,這也是對陶淵明的倚重。
4. 權貴爭結交
陶淵明引退二十年,又窮又病,但歷任江州刺史到職都會來向他拜個碼頭。其中不乏後來的宰相王弘、名將檀道濟這種大人物,陶淵明還常常對人家愛理不理,甚至看他們不爽還會直接翻臉。可看出陶淵明雖然只在劉裕手下幹了一年,卻累積了不小的江湖地位。試想,你家隔壁整天喝酒下棋的退休公務員阿伯,柯文哲、蔣萬安會來拜會他嗎?
至於大家比較津津樂道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葛巾(官帽)濾酒」、「官田釀酒」這些故事,都發生在他最後的彭澤縣令任內,他那個時候早就已經放棄職涯,根本不想好好工作。奈何大家對他的印象,都集中在他的待退老兵擺爛模式上。套一句雞湯語錄,真是「努力不一定會被看見,但不努力一定會」。
煉成〈桃花源記〉
帶著陶淵明的故事再看〈桃花源記〉,我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低沉絕望。
首先〈桃花源記〉最特別之處,在於那是一個凡間的天國。類似結構的故事如浦島太郎、王質爛柯13之類,他們所遇到的,都是真正的神仙,有法力、能長生。這種故事大多表達對某種魔法世界的嚮往,但桃花源與人間唯一的不同,只有一點,那就是沒有政府。
陶淵明作為一個有「猛志」的士大夫,在東晉最風雲變幻的十年間勉力周旋。結論卻是,知識分子、政府這些東西,根本不該存在。沒有這些自以為是的正義、自以為為你們好,人家百姓自己活得好好的。我以為我是為了百姓,一下幫國民黨打敗民進黨、一下又幫民進黨打敗國民黨,其實卻對這個世界沒有半點幫助,只是越弄越糟。在沒有政客(aka陶淵明本人及其所有同事)的世界,芳草鮮美、雞犬相聞。
(相關報導:
古代女性不能考科舉當官,會做什麼打發時間?她們通常做這5件事,現代人難以想像
|
更多文章
)
他這麼想是有理由的,魏晉南北朝兵連禍結,賦稅、勞役日益沉重,「貧者賣妻兒、甚者或自縊死」,不正是因為桓玄們、劉裕們,高舉著冠冕堂皇的旗幟,發動的這些亂七八糟的內戰嗎?而陶淵明作為他們的幫手,手上又何嘗沒有沾染百姓與兵士的鮮血呢?
再說主角漁人。很少人注意到開頭的「太元中」,正好是陶淵明初仕之前幾年,這時的陶淵明,尚未被官場汙染。也許漁人,正是少年陶淵明的化身。
少年的他心中有理想、也有大自然、沒有野心與算計,所以能「忘路之遠近」,一窺田園生活的淳美、一睹無政府的天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對漁人真誠而慷慨,分享酒食、心無疑猜。
然而,漁人剛剛離開,就背叛了他們,要把他們暴露在政權的鐵蹄之下。漁人肯定能為自己找到很好的理由,比如他們需要文明的教化、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比如他們逃漏稅是不合法的、比如要促進觀光產業升級。就像桓玄、劉裕、陶淵明、還有所有政客一樣,都能為自己找到非常好的理由。
結局是桃花源杳然無蹤,不論是小老百姓(漁人)、政府(太守)、知識分子(劉子驥),都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就好像桃花源從來不存在,似乎只是漁人的一場春夢。當然桃花源確實不存在,但也許不是因為沒有能隔絕塵世的桃花流水,而是世上太少真誠慷慨、無私無疑的桃源中人。而更絕望的是「後遂無問津者」,我們自己,其實也並不嚮往成為那種人。
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如我開頭所說,陶淵明很複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自得是他的一面、「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勇猛奮進是他的另一面、「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的滄桑流離、「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的憂國憂民、「在己何怨天,離憂淒目前」的自傷自憐,這些看起來自相矛盾的各種樣貌,都是陶淵明,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陶淵明。
本文其實無意推翻課本說的任何事情,前一節對〈桃花源記〉的解讀其實也大有過度詮釋的嫌疑,但如果能把陶淵明與〈桃花源記〉的形象建構得稍微立體一點,於願足矣。最後就以龔自珍對陶淵明的讚頌總結吧:「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作者介紹|黃星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