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VIP
免費試閱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註冊
登入
咖啡贊助
支持我們
常見問題
VIP
新聞
評論
財經
風生活
風影音
詐騙剖析
碳夢想
AI大獎徵件
支持風傳媒
首頁
陳建宇觀點 文章列表
#
陳建宇觀點
約 19 項搜尋結果
相關排序
日期排序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陳建宇觀點:何時再見台鐵「老大象舞春風」?
就在4月7日史上第一個黑色星期一,台鐵公司正式宣布已凍結30年的票價,自6月23日起調漲。只因台鐵公司是國營公司,所以有立委大駡正值「川普製造國難」萬物齊漲之時,台鐵公司卻帶頭漲價,也有專家批評台鐵公司沒有考慮其運價調漲對於市場和乘客的影響,花東觀光業界則帶隊到花蓮火車站抗議,一時駡聲連連。而台鐵公司則委屈地回應雖票價調幅26.8%,但客運利潤也僅0.36%而已。想想台鐵,看看高鐵,別人的服務品質、準點率、人員的服務精神和態度,台鐵有嗎?除了「台鐵便當」為人稱道,被稱為「被火車耽誤的便當店」外,台鐵還剩下什麼?難怪一提票價調漲,就有人怨懟。畢竟大型企業,最重要的是「公司治理」,台鐵公司要能大破大立,要在運工機電,從管理、營運、財務、維修等全面改造,無論縱向或橫向連結,從上層到最底層,都要能實現紀律上的自我要求,以重建公司組織文化,要不怕得罪人的汰劣拔優,要有「盈虧自負」的觀念,要能「獎懲分明」,要能上下一心,台鐵最大問題就在上令不能下達,上層三申五令,下層老是各行其是,所有規定總被忽略,同樣事件老是重演,如此一來,要台鐵「公司化」何用?調漲票價了,問題還是未解,日後總是有人說嘴。當然,台鐵同仁薪資較諸軌道同業,確屬偏低,長期以來招不到優秀人才,公司化後面臨近2000人力缺口,雖經2次從業人員招募,縱經公司正取加倍,但應考人不多,錄取率僅13%,尤其現今電務、機務人力調度緊繃,連車輛維修也無法及時處理(花東電務段尤甚),更不用說台鐵班次延誤及誤點了。所以票價調整後,台鐵基層同仁的調薪當屬第一要務,否則人力永遠長期短缺。台鐵票價調漲有利於台鐵公司票箱收入,或可免去如同去年的大虧138億元,也可以強化車輛維運成本支出,甚或強化台鐵全線(尤其東線)邊坡電子檢測設施,防杜災害所致行車事故,有利行車安全。但要台鐵公司5年內不虧,也不實際,只是多虧少虧而已。除非政府為鼓勵公共運輸,對於基本民行權利及鼓勵減碳,持續給予台鐵公司為因應政府政策及地方政府要求,所提各類輸運優惠方案(如花東、TPASS等)或對季節性彈性票價給予補貼,才能在票箱收入上少虧為贏。又台鐵同仁過往大都普遍靠經驗在工作,沒有風險辨識及風險管理觀念。今天出問題,三天後就忘記。永遠不會落實標準SOP,公司化後「公司奬懲制度」如無法徹底落實,不把「安全」、「責任」、「榮譽」、「紀律」銘記在心,不把「風險管理」、「危機處理」當做公安大事來看待,而公司也祗會作「行政處分」就帶過,那麼往後台鐵大小事故(件)還是會不斷發生。單看去年,公司化的頭一年,行車事故(件)就1009件,較公司化前一年更多出232件,甚至還頻傳出軌事件,今年更誇張還有司機行車中違規講手機,導致超出月台倒車,行政院運安會要求依國際慣例於駕駛室加裝監視器,卻有企工及駕駛反彈,完全默視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如果台灣高鐵發生這種事,結果會如何,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台鐵公司握有不少環島黃金地段資產,要能儘速引進外部企業高階企管、懂得都市計畫的人力主管,進行資產全面性、有序性的開發。像日本、歐洲等國之軌道附屬事業收入,都幾乎佔整體總營收二分之一以上,可知這一步路對台鐵公司多重要。有附屬事業的大幅收入,台鐵同仁才能看到公司的穩定未來,才有更多加薪的機會,公司才能留才、攬才。可惜台鐵公司化一年多年完全看不到整體附屬事業發展藍圖,令人扼腕。台鐵公司要能「落實」與各大學軌道系所之產學合作,高薪優先引進各大學院校畢業的年輕新活力、新血輪,也讓同仁可以安排時間進修,以「提序升級」「加薪」方式讓同仁學以致用,學習在新列車上使用高科技、高技術,甚或配合最新AI發展的列車新技能,而在舊列車設施設備更新上,同仁也要能自我學習成長,以嫻熟的技能來監控及降低事件或事故發生頻率。更要的是台鐵董事會的改組,董事會不必然全部要由政府指派機關人員來擔任董監事,這只會官官相護,讓董事會完全聽命行事,徹底失去董事會自我認知功能。一定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由企業界及軌道專業人士來擔任,才更符合「企業治理」精神及獲得更好的建設性意見。交通部要能趁早放手,否則台鐵公司永遠長不大。如今凍結30年的票價已調漲,台鐵如3年內無法讓人看到具體績效(至少準點提升、事故減少)恐得不到人民諒解。台鐵縱使無法「腐木生芽綠意濃,紅苞凝露染晨風」,那就多點企業思維,學學「高鐵化」,讓自己在5年內是否可以「老大象舞春風」吧!
陳建宇
2025-04-18 05:50
評論
政治
兩岸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商業
陳建宇觀點:「夜話台灣觀光慘業突圍」記
最近看到旅行業、旅館業、民宿業、連帶商圈餐飲業倒閉歇業、倒成一片,慘不忍睹,老魏理事長決定邀請幾位觀光業界有頭有臉、知名代表,尋求如何找回產業界的一線生機,並向政府提出求救政策建言。回想昨夜會議影像歷歷如目,老魏自己雙眼泛紅、憂心忡忡地說著:現在觀光業不論辦理入境、出境、國旅或者旅宿、商圈餐飲,大家真是一片慘綠,活不下去了,尤其花蓮觀光自去年0403地震後更是每況愈下,百業蕭條。對照2019疫情前,入境來台旅客人次1186萬,2023則僅剩648萬,而2024也只祗786萬。主要在於日本團客衰退,再加上兩岸觀光停擺,甚至連專做入境50年來屢屢獲得金質旅遊獎的老柯旅行社,也宣布今年六月就要熄燈歇業了。至於國人出境人數2019為1710萬人次,2024雖稍為恢復到疫情前,有1552萬人次,但台灣觀光收入還是大出超,真是好景不在。
陳建宇
2025-04-05 06:4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找到高鐵自由座問題根源,不要治標不治本
台灣高鐵自從疫後日均運量達20萬人次,連假最高則近30萬人次,今年中秋疏運收假日竟高達33.8萬人次,創歷年新高,導致當天台中站旅客排隊排到站外,足足等兩個小時還上不了車,因而台灣高鐵被媒體抨擊「台鐵化」、「史上最慢的高鐵」,但問題究竟在那裡?
陳建宇
2023-10-07 06:40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撒幣救不了觀光,強化台灣獨特性才是王道
疫情前、後迄今,台灣的觀光產業一直重挫不振,再加上兩岸情勢劇變,台灣的觀光發展已看不到前景,更不是一個「慘」字了得!
陳建宇
2023-05-05 14:4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財經
專欄
陳建宇觀點:請財政部別讓PFI政策殺人!
財政部此刻正預告修正《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促參法),擬新增英國民間融資提案機制(PFI)以有償取得公共建設及服務。其用意不外政府於興建期不必花費建設支出,可以避免短期舉債上限超標,同時亦希望藉此機制提升民間投資公共建設與服務意願,創造政府、民間、社會大眾多贏。
陳建宇
2021-03-05 07:10
評論
政治
兩岸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台灣花拳繡腿的觀光政策
針對大陸大舉限縮陸客來台自由行及團客,交通部隨即提出36億元之「擴大國內旅遊秋冬補助計畫」,前日又研議「陸客第三方入境免簽證」方案,要讓國內民眾覺得陸客不來,「我們就自己來想方法」,近日再由各部會出奇招直接補助「團體旅遊每人每日500元,每團上限5萬元」但這些作為,真的有益國內旅遊業?或僅是花拳繡腿、赤裸裸陽謀就是要騙取選票的政治巧門而已?
陳建宇
2019-08-14 07:10
評論
政治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北宜直鐵」停、看、聽
2020總統立委大選將屆,前瞻各項交通建設勢必會由支票變選票,以宜花東言,「北宜直鐵」肯定首當其衝。「北宜直鐵」是10多年來,一直是難解的課題,但從選戰立場來看,恐怕不會有候選人敢說『不建』,畢竟他們要的是選票。
陳建宇
2019-03-25 07:0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一個籬笆三個樁─運安會別拖了!
2016年國二桃園火燒車事故、2017年國五蝶戀花遊覽車事故及2018年10月臺鐵普悠瑪正線脫軌等重大運輸事故,引起嚴重傷亡,是以,以行政院飛安會飛航事故調查運作模式為基礎,比照美國NTSB、澳洲ATSB等國家成立多模組(航空、水路、鐵道、公路)獨立運輸事故調查機關「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運安會),專責掌理重大運輸事故調查、原因分析,便成為當今社會各界輿論主流,而立法院也順勢要求行政院飛安會提出「運安會」組織法及「運輸事故調查法」作用法,並排入議程審議。
陳建宇
2019-01-07 06:4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組改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在歷經近20年、四次政黨輪替執政後,行政院組織再造(下稱组改)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在5月3日行政院院會通過,並即將送請立法院審議。組改拉得這麼久總算完成,看似功德圓满,但却在「行政院工程會」去向上留下敗筆,無端衍生「行政院工程會」與「内政部國土管理署」和「交通及建設部」職掌劃分不當的三角習题,甚至更衝擊上次組改已劃歸「財政部」的政府採購業務,行政院原定要在此次組改中重新改歸「交通及建設部」也未予處理。畢竟行政院工程會去向攸關政府每年4~5千億元公共工程執行的成敗,並與工程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立法院如不加周妥研修,必將在歷史上留下駡名。
陳建宇
2018-05-11 07:1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台南市的智慧交通施政藍圖在哪裡?
隨著年底選舉逼進,全台各地首長候選人開始端出施政藍圖。筆者身為台南子弟,加上長期在交通部服務,自然關心台南市近年來交通建設,希望能對家鄉作些事。但經深入檢視,真讓人欲哭無淚,不禁想問市府,這幾年來對於台南市的交通,到底有沒有在認真擘劃?有沒廣求民瘼,並隨智慧科技演進,提供市民應有的交通運輸服務?
陳建宇
2018-04-11 07:1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一條輕軌,兩樣情
國事如麻,經緯萬端,蔡政府為搶救其施政與民意巨大落差,不顧社會與媒體堅決反對,去年硬是強渡關山,通過前瞻條例與第一期特別預算4420億元。其中基隆輕軌在沒有可行性研究下,規劃從基隆火車站到台北南港展覽館,路線長19公里,預計2022年通車,每小時可開三班輕軌列車。由於輕軌與台鐵共用大多數軌道及車站,讓民眾質疑輕軌的通勤效益有限。但基隆林右昌市長在蔡總統加持與交通部全力配合下,更進一步提出二期計畫,讓基隆輕軌從基隆火車站延伸到規劃中的基隆港西岸旅運智慧大樓,勾勒出基隆市希望相隨的發展藍圖。林市長不但意氣風發,也為其市長連任舖出了康莊大道。
陳建宇
2018-03-08 07:00
評論
觀點投書
公共政策
國內
觀點迴響:台中需要軌道交通路網,請陳前部長勿看衰台中
針對交通部前部長陳建宇投書「陳建宇觀點:是一路狂歌,還是末日哀歌?」批評行政院對台中的軌道政策,本人身為台中市政府交通局長,必須以交通專業角度捍衛台中市民的交通願景,在此謹以「看衰台中」、「前後矛盾」、「欠缺專業」與「張冠李戴」等4方面逐一回應,也盼陳前部長再以交通專業不吝指教。
王義川
2018-03-03 06:1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是一路狂歌,還是末日哀歌?
農曆年前,台中市政府在台鐵新烏日車站向行政院賴院長簡報「山海屯環線一次核定,捷運綠線延長到彰化,捷運藍線延長到南投,及雙港輕軌捷運、太平霧峰輕軌捷運」等大台中軌道建設(如附圖)。賴院長以「成真一二三」回應,就是「一次核定,兩條軌道、三個城市的串聯」。據媒體報導,院長非常阿莎力地送台中市民一個大禮。
陳建宇
2018-03-01 07:0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機場捷運票價該調降了
機場捷運自去(2017)年3月2日通車以來,形成了北北桃1小時軌道生活圈,串接了桃園機場國門到台北首都中心,大幅縮短台北到桃園空間距離,除可便利國人與外國來客進出國境從事觀光與商務活動,捷運沿線居民通勤或日常生活移動也多了一項運具選擇,甚至也間接活絡沿線路廊房市,帶入外來人口與增加市民就業機會。
陳建宇
2018-02-22 07:1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跬步 VS. 2025─松山機場遷建別噴再口水啦
立委姚文智去年底宣布參選台北市長,再度重申2020年底「廢除松山機場」、「把松機變公園」,如推不動,就「到松機讓飛機從我身上輾過好了」;同一時間柯市長稱「松機現在就可以遷走了」、「松機隨時可以關掉,這個就看中央政府要不要做而已」,真是每逢北市選舉,松機遷移永遠是最發酵的政治口水。
陳建宇
2018-02-02 07:10
評論
國內
財經
專欄
陳建宇觀點:掌握高雄騰躍國際大都會的關鍵契機
雖長期以來,因政經環境使然,台灣整體資源配置重北輕南,但高雄市在歷屆市府團隊戮力治理、招商引資、公私合作下,仍也銳變成台灣第二大城市。惟比諸台北市或其他國際大都市,還是瞠乎其後,有其形無其神。
陳建宇
2018-01-26 07:10
評論
政治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甩手院與鄭諸侯
桃園鄭市長挾其超高人氣(脈),在前瞻計畫預算8800億元中獨攬1/4,超過2300億元,可以說近30年來台灣交通建設的最大贏家,包括桃園鐵路地下化964億元、機場捷運增設A14站(第三航廈站)47億元、桃園捷運綠線982億元及桃園捷運綠線延伸至中壢火車站351億元等。但風光背後,這些重大交通建設會不會相互制肘,導致久久無法完工通車,變成「成也胖周瑜,敗也胖周瑜」,吾人拭目以待。
陳建宇
2018-01-18 07:00
評論
公共政策
國內
專欄
陳建宇觀點:暗黑的高雄港
面對全球船舶大型化、航商間併購、海運聯盟重組,以及亞洲港埠興起與群聚效應,國際港口競爭日益激烈下,高雄港國際排名急墜,根據國際貨櫃化雜誌(ContainerisationInternational,CI)統計,高雄港裝卸量2000年貨櫃量900萬TEU,曾位居全球第3大,至2016年雖然貨櫃量達1,047萬TEU,但排名退至第13名,預估很快會被廈門港超過,引起各界重視。
陳建宇
2018-01-05 07:10
評論
國內
觀點
陳建宇觀點:台灣如課徵出國稅,觀光還會有競爭力嗎?
本月13日賀陳部長答復立委質詢稱:願向立法院於三個月內評估是否仿效日本向出境國人及全球旅客收取出國(境)稅。讓筆者大感訝異,試想比起日韓,台灣真有收取出國稅的競爭本錢嗎?
陳建宇
2017-11-19 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