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中、西方時人的描繪,呈現了一幅戰爭蹂躪下死屍遍野的景象。當時的中、西方資料不少都講到踩著群屍走路,或船行於屍體壅塞的水域時的可怕感受。「白骨遍野,雜草叢生」這個源自古書的標準意象,被大量用來形容人們在十九世紀的中國經驗。這些白骨和無主屍骸一方面反映社會失序,一方面也對社會秩序構成潛在威脅。在一個治理有方的世界裡,死者的屍體不會暴露在外,而且會被小心處理。放任屍體不管,或更糟的,讓屍體遭到野獸或盜匪的侵犯,會使這些死者變成厲鬼,並危及生者的社群。就像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Owen)所說:「屍骨如果沒有紀念性標識,就等於失去了身分,失去了在歷史上的位置,也失去了家人,而家人的作用就是保存記憶。屍骨沒有時間性,是匿名的,而且無親無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