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外有關英帝國管治者權力觀的文獻,不少都能否證愛國史觀的想像與描繪。維納(MartinJ.Wiener)所著的EnglishCultureandtheDeclineoftheIndustrialSpirit,1850-1980便是一例。這本書在1980年代出版,黃兆輝書寫《港產紳士——治港百年的半山區上文化》之時有受其影響。維納撰寫本書的動機,是為回應當時英國社會之論,思考二戰之後英國經濟疲軟背後的國家文化因素。維納認為,在十九世紀中後期,英國國家文化以保守主義(conservatism)為綱。這種保守主義文化主要源於英國地主貴族,當時英國整體價值觀偏重田園生活,輕科技與工業發展,對「發展」抱懷疑態度,同時重傳統、重精神輕物質、重人文關懷與榮譽。是以英國公學乃至牛津與劍橋大學等英國傳統學府的教育哲學不以利益最大化為本,政治才能、社會科學與人格才是學校教育重點所在。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與英治香港有關——二十世紀初出任香港總督、香港大學成立重要推手盧吉(FrederickLugard,1858-1945),年輕時曾歷經掙扎,最終放棄到工廠工作的機會、冒失敗風險投考英屬印度政府職位(IndianCivilService)。盧吉的抉擇多少能反映當時英國的政經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