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域視野重寫香港歷史:《冷戰光影》選摘(2)

作者認為,從香港被殖民時期開始的電影發展至今,可以了解香港的前世今生。(資料照,AP)

小時候,我經常看電影,當中不乏色情與暴力的內容。與其他人一樣,我父母經常忙於工作,很難抽空注意我的一舉一動,小朋友當然也不喜歡時刻受父母監管。對父母而言,我的個性獨立且自律,他們因此不擔心我的閒時作為。每日放學與補習之後,我都會在電視上觀看至少一部電影。因為當時年少,我不知道甚麼才是適合兒童觀看的節目內容,所以電視台播放的節目,我都照單全收。至今,如香港1994年電影《喂,搵邊位?》和美國1974年電影《德州電鋸大屠殺》的情節仍然歷歷在目。現在回望,小時看這些恐怖電影的顫慓感覺,或多或少驅使我日後研究電影審查史。

我也可以用更清晰的因果關係解釋電影審查史如何成為我的學術研究課題。大學本科畢業之後,我曾任全職研究助理,協助香港一位政治學者進行有關「六七暴動」的歷史研究。當時我研究在1965-1967年間兩份香港親共報紙如何發動文宣攻勢、抨擊香港英殖政府。報章裡極力宣傳中國電影的廣告,以及有關香港政府電影審查政策的報導,令我好奇不已。其中一篇報導說:「目前,我們還不很知道香港政府的電影檢查當局對中國電影的限制是限制些什麼。但是,其『限制』必然無理,這一點是肯定的。」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不免令我思考:中國電影被「限制」是事實,還是屬中共支持者的誇大之詞?如果只是誇大之詞,為何親共左派選擇在1960年代展開輿論攻勢? 當時香港政府又如何應對這些輿論攻勢?

這些問題令我對香港歷史研究更感興趣,最後研究所得成為我的碩士論文內容,亦即本書內文。這篇碩士論文的主題是冷戰期間、從1940年代到1970年代的英殖香港電影審查史。研究資料主要來自香港政府檔案處、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和英國國家檔案館館藏,當中包括中英文報章、法律條文、被列為機密的電影檢查員指引、各政府之間的通訊,以及政府與電影業界之間的書信。透過這些豐富的研究材料,我嘗試回答幾個問題:為何香港英殖政府會審查電影?過去的電影審查政策有何演變?香港政府在審查電影時有何目標?說到底,冷戰國際關係如何形塑像電影審查之類的本土政策?

讀者閱讀本書,並不需要事先涉獵與電影或審查相關的專業知識。如果讀者對國際冷戰鬥爭如何在亞洲發展、政治如何影響大眾娛樂、英殖管治與「中國性」(Chineseness) 的建構有何關係等題目感興趣,讀者大概會從本書得到知性樂趣。本書的基本觀點會由序章介紹。在這篇導論,我希望較深入討論兩個我仍然在研究的課題—英屬香港與東南亞的關係,以及電影審查的政治問題。 (相關報導: 香港立法會二讀《國歌法》侮辱中國國歌可重判3年!經濟學人:再度證明「一國兩制」不值得信任 更多文章

英殖時代,香港與馬來亞關係密切,因為政府官員不時在這兩個英帝國殖民地之間往來。馬來亞是一個統稱,當中包含十一個州(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登嘉樓) 乃至新加坡。 2 從1882年開始,香港、錫蘭(今斯里蘭卡) 與海峽殖民地(檳城、馬六甲與新加坡) 被歸入同一個英帝國殖民地管理系統—東方官學生計劃(EasternCadetship Scheme of the Colonial Service) 。 東方官學生計劃的成員均為英國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學生。他們須通過倫敦公務員事務專員主理的考試,然後選擇到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其中一個殖民地擔任官職。他們在接受語言培訓和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後,大都能晉身為殖民地的高級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