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仍未遠去——九七之後香港管治從英殖模式轉向日殖模式?《港英時代》選摘(4)

香港在主權交移後,其實帝國仍未遠去,我們多少還是會受民族主義思維與愛國史觀影響。(資料照,AP)

1997年7月1日凌晨,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如此宣告香港主權移交的意義:「香港人在歷史上第一次以明確的身份主宰自己的命運」。此後香港歷經2003年反23條立法、2012年反國教、2014年雨傘革命、2019年反逃犯條例修訂等風波。這些中國治下的香港政治大事都在重覆確認一點:董建華所宣告的香港主權移交歷史意義其實不曾被實現。這意味,1997年7月1日並不代表香港的殖民地狀態自動消除,此後香港並沒有自動處於後殖時代。

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AP)
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資料照,AP)

若然至今香港殖民地狀態仍然未除、社會大眾愈加感到香港今不如昔,那麼我們應如何理解九七之後香港的管治模式轉變?這部分將會解釋,何以九七之後接管香港的中國能與於十九至二十世紀中旬發展帝國的日本相比較、緣何九七之後中國香港管治模式有往日殖模式靠攏之勢。

抱持愛國史觀的論者自會反駁指,中國是「民族國家」而非「帝國」,「取回」香港這塊中國「領土」是「天經地義」之事,有關九七後香港殖民地狀態並未自動消除之說屬無稽之談。但從近世歷史經驗看,國家構建進程與帝國擴張之間的界線並不分明,這可以兩點說明:

一、 兼併新土地往往是近代國家建構過程的重要一環,但新取之地屬於殖民地還是「國家」一部分,郤總有商榷空間。例如在十九世紀初,愛爾蘭被兼併成為英國「國家」一部分,但英國管治愛爾蘭的方式卻為英屬印度殖民管治提供先例,這是二十世紀初愛爾蘭獨立不能被忽略的背景。十九世紀末的法國管治者實際上也傾向視阿爾及利亞為法國的延伸部分而非殖民地,學者因而爭論,阿爾及利亞最終脫離法國管治,是分離主義之體現還是反殖結果?按日本社會學家小熊英二在著作《「日本人」的國境界》裡的分析,日本自十九世紀中旬起的帝國擴張政策同樣模糊,日本內部不時爭論琉球(今沖繩)應否被納入為日本國家一部分、台灣應否被視為日本殖民地等圍繞「何謂日本」之問題。1898年美國戰勝西班牙,取得夏威夷、波多黎各與菲律賓,三地其後與美國所建立的政治關係卻大不相同——夏威夷後來成為美國其中一洲,波多黎各成為美國聯邦屬地卻仍非美國州份,菲律賓則成美國殖民地繼而獨立。1898年被視為美國帝國主義崛起的關鍵一年,美國國內有關帝國擴張與否的辯論,同樣離不開「何謂美國」這個主題。近代中國的國家建構進程亦不乏帝國色彩,例如研究近代新疆史的歷史學家雅各布斯(Justin M. Jacobs)以「民族帝國」(national empire)而非「民族國家」概念形容中國。至今天,中國官方壓制新疆宗教與語言等本土社會文化發展、在新疆多處設置形似集中營的「再教育營」,都令位處中國內的新疆是否屬於殖民地的問題存有懸念。 (相關報導: 六四31周年》民進黨喊話中國:讓人民享有民主、自由與人權,才能走上繁榮、獲國際肯定 更多文章

二、 二戰後的世界秩序雖看似以民族國家為本位,但帝國其實並未遠去。從左翼經濟分析角度看,只要國家經濟富裕、壟斷成形、能往外輸出資本繼而附庸他地,就可變成帝國,當下利用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之便向全球輸出資本的美國便一直被左翼視為帝國、被加以批判。這種左翼國家之帝國擴張理論,以列寧(Vladimir Lenin)發表於1917年的小冊子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 為基礎。列寧認為,在資本主義之下,國家的帝國擴張傾向令一戰爆發無可避免,但他針對國家藉由輸出資本建立帝國的觀點卻非原創,這個觀點主要承襲自英國記者霍布森(J.A. Hobson)發表於1902年的分析Imperialism: A Study 。列寧有異於霍布森分析的一點是,按其理解,資本主義體系無法自我修正,不進行革命,便無法根絕國家帝國擴張的問題。依照這種左翼帝國理論,當下以「民族國家」自居的中國其實已具帝國形貌。2015年,斯里蘭卡因無法償還中國債務而被迫將國內港口漢班托塔與周邊土地租予中國九十九年的案例,令中國得到施行「債權帝國主義」(Creditor Imperialism)的負面名聲。2019年5月,新加坡《海峽時報》亦刊有評論Towards a new colonial era: China and the US demands weaker countries take sides or face retaliation。文章認為,當下世界已漸分為由中美兩國主導的帝國勢力圈。